【亞太日報訊】2016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註定被年輕的中國資本市場載入史冊。因為當天滬深300指數先後觸及5%和7%的閾值,中國股市在這一天首嘗“熔斷”。
4日當天,其實是中國股市實施熔斷機制後的首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小幅低開後開始持續走低。13時12分,作為熔斷機制基準指數的滬深300指數觸發5%的一級閾值,兩市交易暫停15分鐘。
不過,熔斷機制提供的冷靜期似乎並未能阻止恐慌情緒的進一步蔓延。恢復交易後短短幾分鐘內,滬深300指數跌幅擴大至二級閾值,從而令中國股市首次遭遇全天交易“熔斷”。
最終,滬深300指數錄得7.02%的巨大跌幅,而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數等三大主要指數的跌幅分別高達6.86%、8.20%和8.21%。
中國股市首嘗“熔斷”的背後,是即將到來的一波減持洪峰。
為應對2015年6月中旬開始的股市異常波動和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同年7月8日證監會發佈公告,從即日起6個月內,A股大股東及高管不得減持股份。
若無新規出臺,“史上最嚴減持禁令”將於2016年1月8日到期。根據中金公司的估算,1月份來自於大股東和高管的限售股解禁規模為1.1萬元億左右,佔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5.2%。
多家機構則判斷,由於禁令實施中後期A股穩步反彈,部分上市公司股價已較實施前出現較大幅度溢價,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具備減持動力,由此形成的“堰塞湖”將對二級市場形成顯著衝擊。而事實上,去年年末開始,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公告了重要股東的減持計劃。
除此以外,還有多重不利因素對A股形成“共振效應”。一方面,年初公佈的上
2月財新製造業PMI指數繼續位於榮枯線下方,顯示宏觀經濟仍面臨較大壓力。
另一方面,延續上年末跌勢,4日當天人民幣匯率繼續走低,離岸人民幣更出現暴跌,令市場做多情緒受挫。
對於首次遭遇“熔斷”後的A股走向,市場預判出現分歧。一些專業人士擔憂市場在恐慌情緒作用下繼續深幅調整。部分機構則認為,滬深300指數匯聚中國大批堪稱國民經濟中流砥柱的大盤藍籌股,連續觸發熔斷的概率不高,更不可能成為“常態”。
4日當天的市場表現,也引發了業界對於熔斷機制本身的檢討。長城證券等機構認為,5%的首檔熔斷閾值過低,以及兩檔閾值之間差距過小,是導致熔斷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
一些專家甚至直言,作為“舶來品”的熔斷機制極有可能在中國股市遭遇“水土不服”。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表示,縱觀實施熔斷機制的美國、日本等海外市場,其股票均可日內回轉交易,因此股指觸發熔斷後,冷靜期內投資者經過信息傳遞與交換,恢復交易後理論上可以通過積極交易行為盡可能減輕投資損失。
“而在T+1制度下,當市場出現極端波動時投資者無法通過積極交易策略化解風險,市場流動性就會出現風險。”林採宜說。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散戶主導”的先天缺陷,長期以來中國股市備受情緒性因素的困擾。按照中金公司的統計,過去11年間,滬深300指數分別有105次和33次盤中波動超過5%和7%,佔交易日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和1.2%。
這也使得在持續完善交易機制之外,改善投資者結構、培育價值投資力量成為市場各方共同的呼聲。“中國股市真正實現平穩健康運行,尚有賴於加快引進包括基本養老金在內的更多長期資金,讓價值投資取代投機,成為A股市場的主流投資文化。”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仇彥英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