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題:溝通中外,承載未來——中美互派留學人員35年綜述
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劉華
1978年12月26日,首都機場。冬夜裏,52名中國公派赴美留學人員乘坐的飛機轟鳴著飛向大洋彼岸。來年2月,8名美國人也在這裡走下舷梯,開始他們在華的留學生涯。
從此,中美互派留學人員的大幕再也沒有降下。35年間,中國共有146萬餘人赴美留學,其中有10.1萬為國家公派。同時,22萬多名美國人來華學習。
10日,作為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的配套活動,“中美留學35年”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溝通中外,承載未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秘書長劉京輝如是評論留學事業的意義。
(小標題)人才輩出
群星燦爛
“絕大的驚喜。”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柳百成仍記得成為首批公派赴美留學人員那一刻的心情。
從當時52人“破冰之旅”至今,富布萊特項目、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等各種赴美留學項目相繼為我國培養大批人才,吳葆禎、朱清時、樓宇慶、張朝陽等,一系列名單星光熠熠……
數據是更為直觀的證據。35年間,留美回國人員中,有28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68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985高校中,21位擔任書記或校長;489位留美學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836位留美人員入選“青年千人計劃”。
劉京輝介紹說:“據統計,從1996年至今,公派留學生按期回歸率在98%以上。”
(小標題)從涓涓細流到留學洪流
改革開放伊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需要大量人才支持。“因此,在初始階段,國家選拔的學生和學者集中在理科、工科等領域。”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岑建君說。
隨著富布萊特項目的重新啟動,中美兩國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擴大到人文社科領域。1985年起,中美每年分別派出約20位人文社科專業的學者和學生到對方高校或機構進行學術交流、攻讀學位。
1996年6月,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留學人員選拔和管理被納入法制化軌道。截至2014年,基金委的4000多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選拔並向美派出59000餘名留學人員。多年來,基金委服務於國家改革和發展戰略,為國家儲備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引領了國家留學事業的發展。
在公派留學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同時,自費留學已勢不可擋。
1981年12月,“託福”考試開始在北京等地首次舉行。今天,“託福”幾乎是每一個自費赴美留學生的必經之路。求學的渠道從單一的國家選拔資助,變為自行申請、校際合作、多方資助的多項選擇;追尋夢想的領域也從物理、化學等傳統優勢項目擴展到金融、政治學等方方面面。
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數據,2013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達到235597人,比上年增長4萬多人。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地。
(小標題)為兩國人民友誼而來
“我們不僅是為學習美國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為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35前,紐約。52名赴美留學人員對在機場等候多時的美國記者發表了這番聲明。從此,“友誼”成為雙方留學人員交流不可缺少的主題詞。
“到中國怕不怕?”韓誠在啟程赴華前有記者問他。這個25歲的美國小夥子雖然“從未料到會到中國學習”,但仍對兩國的友誼抱有信心:“中國政府和人民會很好地照顧我們。”
35年裏,他在中國娶妻生子,參與長城飯店、北京吉普等重要合作項目的談判,幫助第一批中國國有企業到海外上市,真正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因此,已是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商學院研究生中心主任的韓誠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據統計,35年來,22萬多名來華留學的美國人中,5716人獲得中國政府資助。到2014年底,美國推動的“十萬強”項目將完成5年內10萬美國學生留學中國的目標。目前,美國連續6年保持中國第二大國際學生來源國的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