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代孕引发的争议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讨论。
商业代孕争议:代孕合法化维护了什么,剥夺了什么?
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广州一家名为“广州彩虹宝贝”的公司为男同提供商业代孕遭到网络曝光,引发了网友的大规模讨论。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代孕价格和卵子质量有关,从65万至80万不等,若顾客选择双胞胎还需额外付费,“公司承担风险”。
实际上,代孕在几年前也曾引发关注。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在放开二胎的政策外,草案中“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的条款也被删除。2016年,生命伦理学专家邱仁宗在
《“代孕”不再被“禁止”,意味着什么》
一文中认为,代孕技术的实施维护了子宫有异常妇女的生殖权。
在
《代孕:不育家庭的权利优先》
一文中,《新京报》撰稿人、医生郑山海认为,现在中国面临着生育不足和老龄化的问题,“只要在医疗安全和生育质量上有足够保障,并在法律上明确主体间的权责,代孕未尝不是解决生育难题的一条道路。”
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公众号“烧伤超人阿宝”就在《
从童工到代孕,为什么有些事情必须禁止?
》中谈及,在代孕这件事上存在着阶级压迫的问题,因为需求的一方实际上是掌握话语权的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但是供应一方的利益和诉求完全被忽视了,甚至供应一方——底层女性——或许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一些人支持商业代孕是因为认为人应该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但微博用户
@游识猷
看到,“当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时,‘自愿’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她用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学系南亚研究所希拉·沙拉瓦南(Sheela Saravanan)的研究指出,商业代孕在印度是合法的,但是在印度的农村里妇女从小就被教导家庭的需求高于自己的需求,她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伴侣,甚至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办法为自己做医疗上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代孕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她们有的是为了给丈夫看病,有的是因为丈夫不干活,有的是为了孩子……
除了必须要为家庭献身和牺牲的道德绑架以外,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代孕这类“租借”子宫而获取金钱的买卖交易当中,买方总是男性,卖方总是女性。货币决定了子宫和孩子的所有权在谁手中,父权制的痕迹表现为用货币语言表示的再生产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日】上野千鹤子 著 邹韵 薛梅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3月
即使母亲选择不使用代孕的方式来摆脱贫困,女性的脱贫之路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微博用户@李子李子短信引用了梅琳达·盖茨在《目标守卫者》年会上讲述的在非洲喀麦隆扶贫的故事指出,很多时候扶贫会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很多男性认为做家务,包括种番茄、养牲畜都是女人的职责,不仅如此,女性在家中连自主收听收音机的权利也没有,即使想要进行培训也非常艰难。
代孕妈妈不仅受到阶级和父权的压迫,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压迫。@游识猷看到,在代孕合法的印度,代孕妈妈拿到的不多,而拿走大头的是诊所中介,不仅如此,她们必须事先签署合同,放弃对自己身体的医疗决策权。在保大保小这样的问题上,永远是胎儿优先。不仅如此,不论是流产,还是生下的孩子不够合格,都不能拿到应得的报酬。即使是发生了纠纷也很难赢得官司。
代孕妈妈不仅受到阶级和父权的压迫,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压迫。
代孕成为生意,子宫成为商品制造机,澎湃新闻刊登的《
法律应该允许代孕吗?
》一文认为,虽然有很多人从自由主义角度支持商业代孕,但是自由是有边界的,这条边界便是不得将人“物化”。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一书中记录了1986年美国新泽西州发生的“Baby M”事件,代孕母亲生下孩子之后,决定要留下孩子。法院宣布代孕合同无效后,把这起官司归为“自然父亲和自然母亲”之间的争议。受理此案的威伦茨法官写道:“这就是在出售一个孩子,至少是在出卖一个母亲对其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必须明白,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有一些东西是金钱不能购买的。”
《少年的你》获得8项大奖:香港金像奖为何越来越平淡?
上周,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由曾国祥执导,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获得了8项大奖。
人们依然没有摆脱对《少年的你》融梗一事的记忆。在《少年的你》获奖时,东野圭吾也上了热搜。这部电影改编自晋江文学网作者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小说被指“融梗”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白夜行》《恶意》《告白》《嫌疑人X的献身》等多部作品的部分情节。《
到底“融梗”了没?
》一文指出举例称,小说中人物的男女“共生”关系这部分像是《白夜行》,在故事内容的起承转合上则和《嫌疑人X的献身》相近,就连故事氛围也都是“东野圭吾味儿”的。
《
被指“融梗”:高级的“抄袭”正毁灭原创
》一文作者张丰看来,融梗复制的是创意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公众号“萝严肃”作者萝贝贝在《贵圈的审美和作品,进入“矮子里拔高个”时代?
》中认为,全行业都应该开始重视原创保护,她呼吁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少年的你》原著小说被指“融梗”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多部作品的部分情节。
除了融梗以外,备受关注的还有金像奖近年来的平淡。在疫情影响之下,颁奖环节缩短到只有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尔冬升念完所有奖项,萝贝贝认为“整体气氛都意兴阑珊”。《
香港人失去了金像奖
》一文作者殷万妮则指出“金像奖早已露出疲态”。2015年,就有媒体以《34届香港金像奖平淡落幕,早衰征兆大分析》为题报道香港电影金像奖,称之为“矬子里拔大个儿”;2018年,题为《星光黯淡,颁奖平淡,金像奖为何越来越落寞》的报道也指出,金像奖越来越落寞的原因,是香港电影在走下坡路。
仅有尔冬升念出获奖名单的颁奖典礼,象征着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疲态”。
这样的意兴阑珊和疲态是和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作比较而言的,那也正是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成立的时代。
回忆香港电影如何发展到今天时,《
别了,香港电影
》作者江宇琦称,在香港回归日子逐渐来临时,很多金主选择离开香港并且带走了大量资金,同时周边中国台湾、韩国等地为了摆脱对香港电影的依赖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港片开始寻求合拍,但是韩国、日本电影行业都开始逐渐发展起来,香港电影只能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
以张艺谋《英雄》为首的合拍片斩获佳绩,给了很多香港电影人信心。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出台后,在政策支持下,内地电影爆发期到来,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选择进入内地电影行业。江宇琦引用谢霆锋的话解释这样一轮变化对香港电影来说意味着什么——北上代表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在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选择进入内地电影行业。
如今,很多内地电影市场中的辉煌战绩有香港电影人的功劳,但合拍片中的香港痕迹在不断变弱。《
香港人失去了金像奖
》一文作者殷万妮因此指出“金像奖早已露出疲态”。殷万妮看到,CEPA协议有一条规定是“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1/3”。如果保留男演员,那么女演员就分给了内地演员。这样香港女演员的空间被挤压。在章子怡之后,内地女演员接连斩获金像奖,“港女”则后继乏人。与此同时,获奖的香港男演员年龄也越来越大,这都证明新生代演员没有成长起来。
萝贝贝则认为香港电影依然实力雄厚,她看到《少年的你》这部片子“有很扎实的手艺”,这正证明了香港电影班底不容小觑,不仅如此,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和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奖项还证明了港乐的成绩。《
工业奖名单缺乏“港味”,本土光芒未来可转化
》一文作者贾选凝也看到,《少年的你》是“成功圆熟的电影商品”,有危机也有好结局,能够整合营销资源,契合工业价值。但是,贾选凝也觉得《少年的你》在题材和主创人员上很没有“港味”。
不过,香港电影也可能正在变成一种精神、一种认同感,而不仅仅局限于香港本土经验和香港电影人。《
香港电影起死回生?“本土”回春术的副作用
》作者邓正健看到,虽然香港电影人都在承认,过去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一种论调认为,香港电影的精神还存在着。邓正健看到香港出现了很多记录本土现实或聚焦弱势群体的写实作品,这些本土电影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理解香港精神的关键。
曾国祥将香港电影精神诠释为一种合作精神。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他说
,“最想传承80年代香港电影精神”:“我爸(曾志伟)那个年代和制作人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合作很默契,例如这部戏我来拍你来演,下一部就可能你做导演我来拍,或者你编剧我导演,同一批人换着不同的角色,碰撞出很多想法、创意,大家都在齐心做好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