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衆籌的時代,時尚衆籌還有戲嗎?

text

自2013年牛仔與基本款品牌DSTLD建立以來,Mark Lynn與Corey Epstein已以傳統方式籌得430萬美元,轉向CAA Ventures、Wavemaker Partners等風投公司。

過去一年中,DSTLD銷售額增長640%,售出超過34000件産品。但爲進一步助燃業績增長,Lynn與Epstein仍需籌集更多的資金。(作爲一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品牌,客戶獲取是很關鍵——也很昂貴——的業務組成。)然而,這回他們沒有選擇再次轉向風投公司,而是決定推出股權衆籌平台SeedInvest,爲公司在互聯網用戶中募集資金。

多年來,美國法規禁止未獲資質認證的投資者進行企業早期股權投資(比如那些在過去兩年中、淨資産少于100萬美元、年收入低于20萬美元的個人),因爲出于保護投資者權益的理由,這一行爲本質上是有風險的。(在時下十分流行的Kickstarter等衆籌網站上,投入資金的人們將收到T恤等物品作爲回報,並非收購他們支持的企業的股權)。但在2015年6月,出于對投資者被排斥在創業投資熱潮之外等批評的回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實施了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的Title IV條例:允許未獲資質認證的個人投資者在企業早期加入投資等內容。

Lynn與Epstein在2015年九月公布了他們關于SeedInvest的宣傳,目前DSTLD已從個人投資者中獲得價值超過9.4億美元的“潛在興趣”。這些“潛在興趣”是否能變現仍有待觀察——不僅是這些潛在投資者還需做出真正承諾,DSTLD也需要確定其投資者將獲得多少股權。不過,Lynn很喜歡這個想法。 “這是一個將資金形成結構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模式,”他說,“可以讓你最棒的客戶以一種程度很深的方式參與到品牌故事中。他們可以成爲産品。”

這是個強大的概念,但甚少有人將其用于時尚企業的實踐中。據研究咨詢公司Massolution,2015年進行衆籌的公司預計將能募集344億美元,盡管如此,這些公司中僅有極少數屬于服裝行業。在Kickstarter上成功籌集到資金的93546項目中,僅有3163個項目(約占總數的3%)與時尚行業相關。雖然技術相關項目的成功率(20%)比時尚相關項目的成功率(24%)要低,但技術相關項目已成功籌集共計2.97億美元資金,與時尚項目所籌得資金(5900萬美元)要多得多。

但對支持衆籌的衆多倡導者們來說,美國SEC于去年10月30日通過的JOBS法案Title III條例使得創業公司在早期發展階段從非資質認證投資者中籌措資金,也改變了時裝企業衆籌的前景。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滿意這項新規定。希望籌到2000萬美元以下投資的公司將向美國州政府與SeedInvest提交審查,一來是擔心這些機構會收取過高費用並阻斷過程。但新規則(于2016年1月29日生效)無疑爲衆籌平台和旨在通過衆籌達成業務擴張的公司創造了新的發展動力。

西雅圖衆籌平台Fashion Fund,計劃于明年1月29日該法規生效時推出。“在時尚界,設計師可能真的只差那筆‘醜陋的’50萬到80萬美元來完成起步,”時尚基金創始人、總經理Kartik Ram說。該公司將推出與時髦自行車配件品牌Glamster、Triangl泳裝與Hare+Hart手袋等品牌共同推出。“美國人總是抱有冒險的心態,”Ram說,“這對時髦人士與手工匠人品牌來說也是一樣。衆籌使得品牌的顧客們能成爲投資者。”

但客戶們是否想成爲投資者也有待觀察。一些公司多年來旨在建立首屈一指的時尚衆籌平台,包括時Catwalk Genius(2007年創辦)、FashionStake(2010年)、Cut on Your Bias(2012年)和ZaoZao(2012年)。每家平台的方式都略有不同之處。Catwalk Genius總部位于倫敦,旨在籌集用于新時裝系列的資金,産生的營收在“支持者”、設計師與平台之間平分。在其第一次叠代中,總部位于紐約的FashionStake向支持者們提供服裝從預購中獲得的積分作爲回報。Cut On Your Bias總部也設在紐約並采用了類似模式,但要求支持者對具體的時裝設計進行投票。總部位于香港的ZaoZao也采取了類似做法但該平台專門面向亞洲設計師。

但這些衆籌公司後來要麽倒閉要麽被其它公司收購。Fab.com在2012年收購了FashionStake,盡管該公司當時已將業務重心遠離衆籌並回歸傳統電子商務。ZaoZao也在關停之前回歸傳統電商業務。而且,除了早期造勢之外,無論是Catwalk Genius還是Cut On Your Bias都沒有真正獲得成功。 究竟什麽地方出了錯?

“我們正著手解決的問題是:有越來越多的獨立設計師缺乏設計作品的營銷方式,而且業務發展方式也很有限——他們之中有些人很專業,有些人則不是。起初,我們比較關注的是後者,並通過爲設計師前期生産提供資金和顧客反饋,使其對庫存做出最優處理。“FashionStake聯合創始人Daniel Gulati說,“盡管這是個有效痛點,但更有趣的部分則圍繞前者展開:爲設計師提供了分銷渠道出售現有庫存。這點我們在品牌推出的最初幾個月內就注意到了,並迅速轉移業務來加以利用。”

“我們網站的很多訪客搞不太清楚什麽是衆籌,我們的很多營銷工作也在于向大家解釋這一點,”ZaoZao聯合創始人吳詩婷(Vicky Wu)說,“很快我們就意識到,我們永遠也不能達到類似Kickstarter這些先鋒者們規模,我們只是在市場上增添了更多噪音。”

對Cut On Your Bias來說,與在時尚界有一定認知度但受衆不廣的設計師合作,比如Timo Weiland和Suzanne Rae,對自身構成了顯著障礙。該公司創始人Louis Monoyudis表示,“很難很難獲得客戶信任。”

通常情況下,通過衆籌來發展業務的新興設計師們非常缺乏經驗。“我們考察一個項目的時候,首先要確保設計師能完成這個項目的能力,”倫敦時裝衆籌平台Wowcracy聯合創始人Lucas Vigliocco說,“很多設計師不算是專業人士,所以我們需要確保這個人要對項目和我們整個流程負責。”雖然自從2013年Wowcracy創辦以來,在該平台提交項目的設計師超過1250人,只有250人最終得到平台出版。

很多設計師並未做好准備,真正兌現他們的産出許諾。“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的一件事是,他們將不得不搭建起許多獨特的項目。”負責運營BackerKit的Maxwell Salzberg說道,BackerKit爲衆籌初創公司制造訂單履行軟件。“即使你生産的不過是一件腰帶産品,但這條腰帶有三種不同顔色、有三種不同扣環、有三種不同尺寸,這也包括了很多SKU(庫存量單位)。”

更重要的是,年輕設計師們掌握的技術水平與制造經驗差別很大,對很多人來說,很難以具有競爭力的價位交付制作精良的服裝産品。“打版也是投資。”初創企業顧問Cecilia Pagkalinawan說道。(Pagkalinawan曾于2010年投資創辦衆包時尚平台StyleTrek。兩年後,平台停止運營。)

退貨可能也會成爲負擔。因爲衆籌網站上多數設計師都是新品牌,消費者很難測量品牌規模大小,或將導致較高回報率。“大型的時裝公司能負擔得起免費退貨,”Salzberg說,“但如果你是獨立品牌的話,這可能會占去預算的很大一部分。”

但也有時尚衆籌的成功案例,比如2012年在Kickstarter上募得43萬美元的吸汗阿波羅襯衫裙品牌Ministry of Supply;以及在衆籌平台Indiegogo上吸引超過1000萬美元投資的旅行夾克品牌BauBax。還有設立于美國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的公司Victor Athletics,在Kickstarter上募集超過10萬美元,向市場提供田納西州制造的T恤與運動衫。公司所有者已開設高檔産品線Noble Denim登陸日本Journal Standard等店鋪出售,並能夠通過品牌的粉絲網絡來提高認知度,也與制造商關系良好。最後,“我們圍繞什麽價位最能吸引人們進行研究,最終選定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模式,這樣我們能將價位壓低。”Victor Athletics聯合創始人Abby Sutton解釋道。Victor Athletics的第一批運動衫在今年十月初運貨,公司已有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辛辛那提開設第一家實體店。

FashionStake聯合創始人Gulati認爲,這些時尚衆籌的成功案例表明了,類似Fashion Fund和Wowocracy等獨立平台確有可能成功。“雖然市場上還沒人能成功建立獨立大型企業,但我認爲Kickstarter與其它平台已經證明這一模式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他說,“得到發展的領域,除了消費者行爲趨勢外還有政府監管,現在基于股權的衆籌的立法確實開始成形,在很多地區亦有相關法律頒布。”Gulati繼續說,“如果新的初創公司能在設計師與支持者間以一種此前不被允許的方式,加速收入份額和股權交易,這才是真正具有突破潛力的地方。”

需要說明的是,風險投資者們並不完全否定時尚衆籌平台這一想法。“我希望的是零浪費、需求比供應出現得更早、價格控制這些優勢,最終將超過那些輕微的消極因素。”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種子期風投公司Draper Associates的Billy Draper說道,該公司已對Indiegogo、UsTrendy等專業衆籌平台進行投資。“當你選擇某個行業作爲投資重心,你會學到更多有關該行業的知識。”

但有些已有相關經曆的人仍不認爲衆籌能銷售時尚。“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把發言權全部交給客戶。我也不想承認這點:但時尚真的是由影響力決定的。”香港衆籌平台Zaozao的吳詩婷說,“但大多數人都只是影響力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