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港澳消費八大陷阱:"免稅"店價格不一定更低

廣州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元旦、春節將至,一年一度的年終購物季即將到來,將有大批遊客到港澳地區旅遊、購物。今年,媒體報導內地遊客參加港澳遊產生消費購物糾紛的案件、事例明顯增加。近期,廣州市消委會梳理了一些常見的消費問題。

今年來,媒體連續爆出內地遊客參加港澳遊,遭到被困購物場所、被強迫購物甚至脅迫購物的情形,特別是10月20日更是發生遊客在香港被打致死的嚴重事件。還有商家與內地旅行社合作,瞄準中老年人群體,以才藝比賽為名,引誘其前往港澳等地強制購物。有些內地消費者由於不了解當地有關的法規及市場情況,權益受損。據香港消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2015年1月~10月,消費投訴居前五位的是:電信服務、家私及裝修、旅遊服務、電器用品和通信器材。

港澳消費八大陷阱

1.以水貨充行貨。顧客要注意保修卡上的保修地區。/H可以在香港保修。/U是銷英國的水貨,/A則是銷美國的水貨,都是不能保修的。

2.過時貨充新品,或低配置充高配置。

3.相機和電器產品價格過低可能是陷阱。相機和電器產品的零售價通常約為總代理商建議零售價的八折至八五折,標價過低可能是陷阱。

4.部分商品不適合在內地使用。港澳的部分商品不適合在內地使用,尤其是電器產品(如3G手提電話的3G上網功能)的制式與內地不同。

5.此“斤”非彼“斤”。港澳1斤約相等於605克。另外,港澳流通兩種不同的“兩”,一種流通於食品市場,1兩約等於37.8克,另一種主要應用於貴金屬買賣市場,1兩約為37.429克。消費者在購買貴金屬和藥材時,最好換算成“克”來比較價格。

6.鐘錶、首飾名堂多。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要瞭解清楚,看有沒有證書能證明鐘錶及首飾的品質、成色等。

7.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店銷售,價格可能不同。經實地比較發現,即便是同一家連鎖店在不同區域的門店,銷售的同種商品,其促銷方式、折扣價格也有可能不同。

8.“免稅”店價格不一定更低。有些藥店、電子產品店,店名中有“免稅”二字,與其他店相比,價格不見得會更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