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17日,日議員再次集體參拜靖國神社。戰後日本被迫放棄軍備,其經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從心理上講,如果徹底否定侵華戰爭,就要否定19世紀末以來的一系列對外征服的“業績。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的著名學者、翻譯家資中筠認為,日本人正是在這方面缺乏自信,才不肯徹底否定過去的罪行。以下為文章摘編。
**
歷史文化根源:與德國的比較
首先從歷史文化看,日本與德國迥然不同。德國地處歐洲中心,除了自身的獨特性之外,它更主要的是歐洲文明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盡管德意志民族的種族優越感和傳統政治中的專制主義成分滋生了法西斯主義,但是更為源遠流長的是和歐洲文明相一致的自由、理性、科學精神。他們可以把希特勒的德國當作歷史的岔道,而曾經擁戴他,或未能阻止他,是德國人犯的嚴重錯誤,也是恥辱。承認了錯誤,洗刷了恥辱,回到正道上來,歷史照樣輝煌;匯入歐洲共同發展的潮流,前途大有希望。
日本則不然,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力學習西方,成績卓著,國力突飛猛進,但是自由民主思想始終是“外來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國力初步強盛,但政治上的開明派卻被軍國主義派所壓倒,日本終止了剛剛開始的可能走向民主化的進程,並全力發展軍事強國。從此,日本在世界上的“業績與侵略擴張聯系在一起。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本都是勝利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也在戰勝國一方坐享其成。日本源遠流長的是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榮辱觀系於戰爭勝負。從心理上講,如果徹底否定侵華戰爭,就要否定19世紀末以來的一系列對外征服的“業績。那麼剩下的足以令日本人傲視世界的傳統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日本人正是在這方面缺乏自信,才不肯徹底否定過去的罪行。
還有一層,德國法西斯的理論基礎是推向極至的種族主義和極權主義。戰後,種族主義在理論上和國際公認的道義上已徹底破產。日本軍國主義固然也包含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信奉弱肉強食的原則,但是由於它沒有殖民地,因此沒有在思想上受到60年代民族獨立運動的沖擊。從歷史上看,日本民族作為黃種人的心態就是:一方面傲視其他亞洲人,一方面致力於“脫亞入歐,以躋身於以白人為主的西方世界為榮。
國際社會的認識和態度的比較
很明顯,戰後半個世紀以來,以西方為主的國際輿論對待德、日的侵略歷史的態度迥然不同。試設想,假如德國出現對反猶“大屠殺的罪行質疑的說法,假如德國教科書裏出現美化納粹、為德國侵略辯護的內容,會在世界引起怎樣的反響和聲討?昔日的納粹分子哪怕隱姓埋名幾十年,躲到天涯海角,一旦暴露,即使行將就木也難逃審判。對比之下,日本右派、政客,甚至在職高官,卻一再發出關於日本侵華的奇談怪論,甚至公然在大阪的和平大廈舉行否定南京大屠殺的活動,而抗議的只有中國人和海外華人,戰時的反法西斯“盟友竟然都作壁上觀,一向好事的西方傳媒對此事也漠不關心,或一筆帶過,或幹脆保持沉默。
有一點是事實,即德國侵略的對象包括蘇聯在內,都是發達國家,戰後恢複很快,而且占據世界輿論要津,從實力和聲勢都足以對任何法西斯殘餘形成威懾。對比之下,日本的直接侵略對象是亞洲不發達國家或西方殖民地,戰後情況複雜,自顧不暇。日本人一向尊崇實力,對於弱於自己的國家,自難低頭認罪。
當然美國的政策在戰後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戰後美國代表盟國獨家占領日本,當時盟軍司令部的任務是徹底鏟除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把日本引向和平發展的道路。但是到1948年底中國共產黨取得全面勝利的前夕,美國的對日政策就產生了方向性的轉變,把遏制右派變成了遏制左派,由此而來的一系列具體政策都直接間接姑息、縱容了日本軍國主義殘餘勢力,包括至關重要的教育領域。日本人認為,執重整戰後秩序牛耳的美國尚且對日本表現得如此“大度,不記前嫌,日本又何必向中國認罪呢?
中國人反躬自問
最後,但也許是最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的不爭氣,外加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不一貫、進退無序。戰前的中國造成日本侵略者得逞之歷史原因姑且不論,只說戰後。二戰剛一結束,中國即陷入內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視共產黨為心腹之患,為了搶占地盤,不惜利用戰敗的日軍抵制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令其不但不要就近繳械,還要作“有效的防衛,以待國軍接收。從此時起,國民政府就對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謂“以德報怨政策,包括放棄賠償要求、赦免戰犯等,再無心思為肅清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中國人民討回公道而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對日本的政策是以民促官,大力開展對日民間友好工作,確實卓有成效。不過當時與中國交往的多為進步友好人士,代表日本人中的反戰勢力。中國方面則總是說,不該由他們負責,嚴格地把廣大人民與“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區別開來。這在原則上固然正確,但是可能形成一種錯覺,對上述植根於日本民眾中的那種複雜心理的頑固性估計不足。
假設幾十年來兩國發展形勢易地而處,中國沒有經過那麼多折騰,走那麼多彎路,在政治、經濟、教育、國民素質等各方面都優於日本,那麼今天就該是日本需要中國的貸款、投資和技術而不是相反,可以斷言,日本朝野對中國的態度必有所不同,翻歷史案的逆流不會這樣囂張。當然這是假設,卻是甲午戰爭以來擺在國人面前的老問題。往者已矣,來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