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镇的幸福印记

新华社

text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题:宝藏镇的幸福印记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从普洱市出发,汽车在高山峡谷中穿行5个多小时后,记者赶到了仅有35户瑶族村民的江城县宝藏镇前进村祭龙组。

一身瑶族盛装的祭龙组党支部书记杨学祥,带着记者踏访了这个整洁有序的村落。一路上,记者看到了一幅幅反映瑶族群众幸福生活的彩画。

在一幅主题为尊师重教的彩画前,杨学祥说:“去年,我们这里一下考上了3个高中生,结束了建村70年没有高中生的历史。画中3名学龄儿童的原型,正是他们3人。”

“孩子是迁出深山后的直接受益者。”杨学祥介绍,2018年,祭龙组从大山深处易地搬迁至此。

“如今,村民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早受教育,以图将来有个好未来。”杨学祥说,迁入新居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宽带,学生们可以在家里上网课。

“就连4岁的孩子,也被送到村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村民重学重教,相信我们村也会培养出大学生。”杨学祥信心满满地说,“祭龙组村宅墙上的每幅画,都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

宝藏镇集居着瑶、傣、哈尼等8个少数民族,且大部分是“直过民族”。云南省普洱军分区政委曾黎明说:“近两年,在投入上千万资金用于宝藏镇3个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扶贫产业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现代思维和理念,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就业创业、文明新风等3项‘健脑工程’,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现代文明。”

3年前,普洱军分区还协调地方发起“大榕树边疆儿童行动”,通过学校对口援建学校、家庭对口帮助学生的办法,为宝藏镇中心学校捐赠图书、文体器材,惠及一批贫困学生。

近两年,普洱军分区坚持党建引领脱贫,开展“新时代边境先锋队”活动,创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和文化夜校,先后培养了400余名带头致富的技术能手,数千名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了土地流转、进企打工、门店招租、培育新茶等就业创业新技能。

如今,宝藏镇各村各组都有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们就业创业实现了多元化。记者看到,经宝藏镇工作人员审核过的来自省内外的各类招工用人信息,在各村招工微信群中发布不久,招聘岗位就被村民预约。

“去年,镇里的群众外出打工的地方已延伸到了广州、上海等城市。他们把大城市的新风尚和新理念带回了村寨。”普洱军分区司令员侯小刚说。

水城村麻栗树组地处大山深腹,25户哈尼族群众聚居于此。这里,路面干净整洁,屋院一尘不染。

“迁居新地后,村民自觉推行‘人畜分离’,纷纷拆除了各家原来自建的猪舍羊圈和牛棚,家畜和家禽被统一安排到距家百米的地方集中饲养。同时,各户门前设置了不同门类的垃圾筒。”53岁的村民高有音说,为了让村子“靓”起来、净起来,在一线城市务工的村民,向村委会提议制定文明乡约12条,一改寨子的落后面貌。

如今,宝藏镇的刀如旺老人常唱起自编歌曲,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少数民族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听党话来跟党走,感党恩,帮助脱贫困/贫穷落后不光荣,扶贫不是养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