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工作”好玩么?“乘风破浪的哥哥”有话说

中国新闻网

text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玫瑰”轮船长吴文峰讲述他的“海上故事”。 赵隽 摄

中新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 余湛奕)长期在海上工作、远离陆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大多数人都没体会过。31日,长期从事海上工作的两位海员受邀在北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我们这个行业,对大家来说有一些特殊,也有一些神秘感,很陌生。”31日上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远海运“玫瑰”轮船长吴文峰出席“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讲述了他的“海上故事”。

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东海救131轮船长盛王森向大家分享曾经亲身经历的救助故事。 赵隽 摄

90%的世界货物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正是广大海员的坚守,使世界贸易得以艰难前行,使得货物、生活物资得到及时的送达。吴文峰就是海员中的一员,疫情期间,他在海上坚持工作了9个半月。

作为在大别山脚下长大的孩子,吴文峰从小没有见过大海,也没有见过长江。但他凭着对海洋模糊的向往,报考了海洋学校。

“1999年加入中远海运集团以来,我从事集装箱工作20多年,每次在船上安安全全工作8-9个月的时间,回来之后好好陪伴家人,有稳定的收入,我觉得很满足,我家人也支持,我还是很有获得感、幸福感。”吴文峰说。

今年是中国海员工会成立100周年。对比100年来中国航海行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文峰说,100年前的船吨位小、尺度小,抗风性差,不够安全。过去船舶造船业基本上都被外国垄断,当时比较先进的船舶清一色是外国的,但现在中国船舶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介绍现代化港口设备。 赵隽 摄

他现场拿出一艘现代化船舶的模型,开始向记者类比介绍自己所在的“玫瑰”轮。“玫瑰”轮的驾驶在船的前面、烟囱在船尾,是双岛型船舶,上面舱面可以装8层集装箱,标准集装箱可以装13800个,一个标准集装箱24、25个立方,可见其装载量非常大。

“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装了集装箱后高度相当于20层楼高,应该说是海上巨无霸。”说起“玫瑰”轮,吴文峰非常自豪。

如今,船舶的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解放了船员的工作强度,随着造船工艺的提高,航海风险也在降低。

“航海并不可怕,过去古老的航海有一点探险的情节,这种精神要继承,但不是贸然前行。”他说。

另外,航海工作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枯燥。吴文峰介绍,船员工作之余的业余生活很丰富,可以在船上打乒乓球,公司配备了一些海上书屋,还有健身器材和卡拉OK。到了国外港口,工作之余可以看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行业有点特殊,但是也有亮点、优点。我相信还有很多年轻朋友对我们这个行业增加认知后会加入我们,跟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在海上书写不同的精彩人生。”吴文峰说。

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东海救131轮船长盛王森也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他说:“‘东海救131’轮船上70%的人都是90后,甚至是95后,我这个80后多多少少有一些压力。但我还是希望年轻人更多的加入到我们这支队伍,让我们乘风破浪,一起做一名海上的逆行者。”

他向大家分享了曾经亲身经历的救助故事。2008年6月,年轻的盛王森在“东海救111”轮担任二副,当时接到的救助任务显示,长江口佘山岛东侧水域有一艘货船沉没了,有5名船员在上面遇险。

“我带着4名党员突击队员成功将他们救回来。回到救助船上以后,获救船船长第一时间找到我,和我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替我的家人感谢你’。我当时很年轻,还没有成家,对家的概念没有他这么深刻,但他的这句话深深感染到我,让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让我一直坚守,从驾驶员一直做到船长。”盛王森说。

他表示,救助船员这个职业非常有挑战性,当代年轻人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精神,非常契合救助船员的职业理念。

除了来自航运、救捞行业两位“乘风破浪的哥哥”,当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还有来自港口行业的优秀代表——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他给大家展示了非常漂亮壮观的现代化港口的设计图,并畅想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操作着抓娃娃机一样的巨型吊机抓取集装箱,用电脑完成穿针引线的集装箱桥吊工作,这样他的工作场景就会变得非常轻松,非常有意思。

“现代化港口汇集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是可以让年轻人有作为的工作场所。”竺士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