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提供啟動資金助大學生創業

亚太日报

text

近年就業壓力持續增長,不少大學生開始著眼于自主創業。在香港,學校從初創資金、技術以及人際網方面為無經驗的大學生提供支持,而網絡集資平台的興起也助他們將創業理念轉化為物質產出。

初創資金不用還

多年來,香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帶動,而傳統行業的成熟和完善,相對限制了大學生創業的意欲和空間。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劍華認為,香港土地租金貴、經營成本高,加上大財團的壟斷,學生要發揮創意開闢出一片天地,困難很大。

爲了幫助畢業生度過創業難關,同時疏導就業市場壓力,香港許多大專院校都設有專門機構,為學生創業提供全面指導服務。

以理大為例,學校兩年前開設“微型基金計劃,并下設“創業組別,開放給本校在讀生或校友申請。學生申請時,須遞交商業計劃書,并以演說方式對擬創業項目的產品、商業模式、行業市場和目標顧客等作出完整闡述。經過兩輪篩選,最後由企業家、投資者和創業培育機構代表等所組成的外部專家團,評審出最終獲得基金的項目。

以環保意念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的理大學生創業作品:環保型手錶和狗毛胸針。其中環保型手錶可於香港Design Gallery見到,售價每個800港幣。 亞太日報記者朱星宇攝。

負責項目的香港理工大學企業發展院助理院長朱志賢說,專家評審時將著重從項目的創新性,在商業、技術層面的可行性,未來的商業價值,申請人隊伍具備的相關經驗以及項目所帶來的社會效益,這五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旦通過評審,每個項目可一次性獲得10萬港幣,作為啟動創業的種子基金,這筆錢不需要再由學生償還。

培訓、考察、人際網一個都不能少

在初始創業的一年里,學校將對項目緊密跟蹤,并適時提供協助,包括邀請導師對創業學生進行全方位培訓,如商業計劃、市場調研、財務分析等;此外,學校還帶創業學生赴海外考察,加強與當地企業家交流,盡可能地尋找對創業項目感興趣的投資者。

朱志賢說,香港大學生創業,最大困難是“三無:無工作經驗,無社交網絡,無資本。

因此,大學創業指導部門的作用,就是為創業項目提供啟動資金,同時,利用學校的平台,為學生搭建起所需的社交網絡,讓學生的創意可以走向市場。

互聯網應用開發受青睞

朱志賢說,“微型基金過去兩年共接到逾200個申請,最終有25個項目成功申請到基金。其中,以互聯網行業占多數,他認為這與金融海嘯之後,投行吸引力下降有關。與此同時,隨著Web2.0的出現,互聯網也讓創業變得簡單,並且延伸至全球市場。

他舉例說,許多年輕人選擇開發Apps作為創業項目,因為不需要辦公室租金等投入,經營成本相對很低。但他認為,香港學生創業時要避免局限性,將眼光拓展到內地或國外,以便吸引更廣闊市場的投資者。此外,設計、教育等領域的創業也獲得不少學生的青睞。

朱志賢提醒,對於創業學生,學校只提供初始的啟動資金和培訓等輔助工作,創業之路若想繼續走下去,還是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努力。他介紹,爲了推廣自己的產品,不少學生不遠萬里,去世界各地參加展會;而後續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培訓,也讓年輕大學生者在創業途中,逐漸完善自我。

20萬人民幣支持“北上創業

近年來,中港融合日漸頻繁,香港大專院校也將創業之路引向內地。據朱志賢介紹,對於有志在深圳、上海註冊成立公司的學生和校友,學校也大力支持“北上創業。未來3年,香港理大與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基金會將共投入600萬人民幣,作為學生創業項目的啟動資金,提供每個項目20萬人民幣的支持。與“創業組別下的種子基金一樣,這筆錢也是不需要學生日後償還的。

集資新模式助推創業夢

據《文匯報》報導,最新研究顯示78%香港創業者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信貸困難。

資金方面,除了向學校尋找援手,近年興起的網上群眾集資,也成為香港不少大學生創業者看好的集資方式之一。

據香港網絡集資平台FringeBacker執行董事許婷婷分析,網絡群眾集資很可能成為一種未來趨勢。這種直接面向群眾的集資方式不涉及股權與金錢回報,也無需歸還融資,因而更像是大眾對喜愛創意項目的一種支持與鼓勵。由於符合年輕人愛上網、愛分享的習慣,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大學生考慮藉助這一平台進行創業項目籌款。

與傳統集資方式不同,網絡群眾集資是指創業者通過多媒體手段於網上平台展示創意意念,向大眾籌集資金的過程。完成集資後,項目負責人可向支持者回贈禮品、產品或服務作為對投資的酬謝。

據瞭解,相對于中國和香港,這一模式在國外已發展得比較成熟。如美國網絡群眾集資網站Kickstarter,就曾創下一夜之間為一款創意手錶項目籌得100萬美元資金的佳話。而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即富有的個人出資幫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的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所進行的一次性前期投資,擁有更悠久的歷史。

大學生創業重在過程

面對“史上最難就業季,今年中國內地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持續增長。根據麥可思研究院6月9日發佈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全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總體比例從2008屆的1%上升至2012屆的2%,而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服務業以及零售行業。

在香港,就業情勢雖沒有中國內地嚴峻,而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有33%的香港本地企業家是因為失業而走上自主創業之路。朱志賢說,近年香港的創意創業相對新加坡、台灣等地區進步較慢,希望從大學做起,培養年輕人的創新力,為帶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做出一些貢獻。而對學生來說,就算創業最終失敗了,最重要是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