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香港《經濟日報》28日發表社評稱,深港通下周一(12月5日)開通,可預料相當時間內,因參與的外資不多,深港通將如滬港通般,在中港兩地股市中主要起“跷跷板”效應。要待內地股改成功,外資熱衷投資,屆時便開花結果。
中證監與香港證監上周五晚公布,下周一(12月5日)深港通通車。在滬港通開通了兩年,早已累積足夠經驗在深港股市之間複製,但深港通亦要下周才能通車,主要攔阻應是去年中內地暴力救市後,金融市場既需休養生息,中央亦要審視金融安全,再加上或要先待今年10月人民幣加入國基會(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故姍姍來遲。
不明朗因素多 國際資金觀望
市場現在關注的是在近期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下,內地民眾將借深港通的渠道,將手上人民幣轉為港元資產保值,故南下北水或將較南水北上洶湧,由於滬港通亦有此趨勢,故若出現此現象並不出奇。而由於深港通資金管道密封,中央亦不用憂心會淪為內地走資漏洞。
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滬港通的“跷跷板”效應,亦勢將在深港通上出現。所謂蹺蹺板效應,是指在中港股市連通下,A股升,資金便經渠道投向內地股市;港股升,資金由內地便轉為投向H股,出現一邊高便另一邊低現象,而較少兩者齊升。
究其底因,分析多認為是國際資金投入內地股市仍然有限,故滬港通主要資金是內地或本港,在兩地股市之間游走甚或對冲,而非一起水漲船高。更深層原因,則是內地股市仍未能贏得國際投資者信心,此包括內地上市企業的公司管治質素、內企的透明度、內地股市的監管水平、投資者保障,以至中央對股市的政策,例如去年中的暴力救市涉及不少行政強制措施,更令外資擔心投資內地股市,要面對太多陌生的不明朗因素。
此亦見於國際投資者認可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指數,均極有興趣納入A股以分享內地經濟與股市發展的紅利,但仍小心翼翼。始終這些指數涉及很多長綫機構投資者如退休基金,對尤其關乎行政手段的不明朗因素,持有相當戒心。
內地推進股改 贏取國際信心
要突破這些障礙,打破“跷跷板”格局,關鍵仍是內地股市與監管改革,逐步贏取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上述的國際通行指數納入A股,屆時國際資金將一步步通過滬港通與深港通,增持內地A股,滬港通與深港通政策便真正水到渠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