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 都知道华西医院厉害,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吗?

亚太日报

text

在四川,要是问起哪家医院最好,相必被问到的人会像看痴呆儿一样地看到你,用带点儿不屑的语气丢下几个字:“华西/川医撒。”

这个“华西”,或者“川医”,是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那华西医院是怎么来的,咋个这么厉害?

这事要说清楚,就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了。清朝末年,大批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有的因为文化和宗教冲突,与中国老百姓结下了解不开的“梁子”,有的却因为扎根公益事业,受到百姓的喜爱和赞赏。就在这一时期,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相继在四川成都创办了仁济、存仁医院和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兴建于成都南门外锦江畔,当时校址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地。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这里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学校参考当时牛津和多伦多大学的办学模式,目标是建成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学校教师大多来自英国剑桥、牛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哈佛、耶鲁等院校。

1913年,华西协和大学在仁济、存仁医院的基础上成立学院,并将两院作为医学院教学医院。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医科开办。到1919年,华西坝就有了规模可观的与医科并列的牙科学院,这所在中国最早建立的培养高等牙科医师的牙科学院,成为了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

许多中国文化名人、政界名人都曾专程到成都来治牙。新中国成立前,蒋介石曾频繁光顾华西看牙。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也在这里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门牙松动的问题。朱德、康克清、聂荣臻、陈毅、邓颖超等也来华西治过牙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命脉,战区大学纷纷内迁,在云南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大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而同一时期,在四川成都,也有一段类似的历史上演。

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及护士专科校等,先后迁到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校舍、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医院等教学资源,与华西协和大学联合办学,当时称为“华西坝五大学”。

其时,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张东荪、吕叔湘、吴宓、冯友兰、董作宾、冯汉骥、傅葆、许寿裳、孙伏园等大师云集在华西坝上。成都华西坝,成为了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

1942年,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的努力下,剑桥、牛津相继成立中英文化交流委员会,东西文化学社在华西坝成立,一场对20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由此发端。李约瑟、海明威、林语堂等人纷纷前来华西坝讲学交流,爱因斯坦、罗素等人致函表达沟通中西的愿望。

1949年解放前夕,华西协合大学已是1所包括文、理、医、牙4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设有26个系和2个专修科,7所附属医院。创刊于1946年的《华大牙医学杂志》已发展成国际一流水准的口腔医学杂志。

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收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刘承钊出任校长。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设医学、口腔、卫生、药学4 个系和1所综合性附属医院。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并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院校。

1985年,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

2000年9月,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2017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入榜的100家医院中,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继续名列前三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名列第二名。

(来源:微观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