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霧霾等環境問題本質是公共政策問題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12月初,霧霾天氣“襲擾”京津冀地區,北京首次發佈霧霾紅色預警,環境治理的緊迫性再度升級。有中美學者表示,霧霾等環境問題本質是公共政策問題,需要協調、平衡各方利益,並從全球治理的角度進行應對。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在12日舉行的中美智庫應對環境與健康挑戰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當前面臨的霧霾等環境問題既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很多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也經歷過環境挑戰,所以當前中國遇到環境問題並不奇怪,但同時這條路本身是不科學的,需要進行反思和調整。”黃嚴忠說。

黃嚴忠指出,霧霾等環境問題的本質是健康問題,而環境健康問題的本質是公共政策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協調、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中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利益。

近年來,隨著霧霾天氣頻現,中國政府應對環境問題的步伐開始加快。2013年,中國政府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2015年,中共十三五規劃建議將“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黃嚴忠觀察到,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當前中國政府和公眾對霧霾等環境問題的警覺意識很高,在防治措施上也更加科學、及時。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董戰峰在會上表示,以“大氣十條”為例,當前中國政府正從長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清潔能源以及短期工業和汽車排放限制等方應對霧霾等環境問題,進行標本兼治,通過法規形式倒逼環境污染防治,同時兼顧應急措施和可持續發展,但也面臨著資金不足等挑戰。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指出,早些年是沙塵暴,大家怕風;現在是霧霾,大家盼風。面對環境污染不能“坐等風來”,要主動從公共政策制定、產業調整轉移、城市發展規劃等多方面加以應對。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指出,霧霾“紅警”的發佈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環境問題的正視,未來應通過提高油品品質及道路疏通度、鼓勵發展電動車等方式解決污染源問題,但最重要的還是加強各項公共政策及法規的制定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