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口县“十户联体”互助抱团式发展,开展食用菌种植等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高瑞峰 摄
中新网吕梁10月31日电 题:“十户联体”聚力嬗变 山西交口探寻乡村振兴“密码”
作者高瑞峰 任建伟
如何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幸福乡村?“以富带贫、强带弱组建产业“联体”富农增收,并将‘联体’拓展到卫生、公益、文明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这是山西省交口县给出的答案。
交口县地处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近年,该县开展“十户联体”(10户以上农户组成,推选“能人”作为户长)互助抱团式发展,扭转了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让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山西省交口县组建产业“联体”,以富带贫、强带弱富农增收。 高瑞峰 摄
** “十户联体”互助抱团式发展**
“过去太穷了,靠种地、打零工为生,全村301户8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87户518人。”交口县康城镇尚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斌说,如今,靠“十户联体”发展食用菌种植等产业,村民腰包鼓了起来。2019年,该村户均年收入可达2.5万余元。
51岁的郜金柱是尚家沟村第一批食用菌种植户。2015年,郜金柱与6户农户以每棒支付0.5元酬金的方式,从河南聘请技术人员学习食用菌种植。“第一年种植基本没收入,产量小,销路也受限;掌握技术后,2017年收入明显增加。”
2018年起,郜金柱被推选为“十户联体”户长,带领16户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在技术、销路、资金上互相帮助。”郜金柱说,今年,他带领的“联体”种植食用菌12万棒,预计可收入近50万元。
截至目前,以食用菌种植为龙头,尚家沟村组建19个各类互助“联体”,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张建斌介绍,该村聘请技术顾问、完善冷库等配套设施,今年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20余万棒。“村民只要愿意种植,村集体会提供种植大棚、菌棒等物资,销售后再支付费用。”
** 拓展组建各类“联体”3300余个**
依托“十户联体”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发展产业,让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大显神通”,交口县推广“十户联体”富农增收成效明显,并将该经验拓展到多个领域。
回龙乡成立造林“联体”、技术“联体”;桃红坡镇推行湖羊、造林、食用菌“联体”,推动产业多极化;石口乡山神峪村“十户联体”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实现“一户一棚菇”;双池镇讲理村吸纳“城归”人士建立“乡贤联体”,借助“城归”力量再造故乡;温泉乡挖掘红色文化打造文旅“联体”,同时把志愿服务融入“联体”运行……
目前,交口县根据村民发展意愿,组建产业、卫生、技术等各类“联体”3300余个。“十户联体”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在富民增收的同时,有效实现了村级党支部组织优势和“联体”经济优势有机融合。
山西省交口县尚家沟村对食用菌种植大棚进行升级。 高瑞峰 摄
** “联体”提质推动乡村善治**
“村里种植大棚多为‘冷棚’(一般塑料大棚),冬天气温过低无法‘出菇’。”张建斌说,今年村集体对部分种植大棚进行升级,开展“暖棚”(节能日光温室)试点,“如果效果好,就在全村推广,村民一年四季就都有收入了。”
为支持“联体”发展,当地与农村信用社联合创新开展金融信用度授信评级活动,根据“联体”信贷需求,对每个“联体”进行评级授信。这种方式既解决了“联体”发展需求,又通过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和互相监督,倒逼村民形成“户户讲诚信、人人守诚信”的文明乡风。
今年年初,交口县发掘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联体”提质升级,规范“联体”运行,并将“联体”经验扩展外延,引入到乡村基层治理上,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如在矛盾调解方面,提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分解到每个“联体”。
产业“联体”富民增收,平安“联体”推动治安联防,卫生“联体”改善人居环境……交口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十户联体”推动乡村善治,进一步增加民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探索建设幸福乡村的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