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科諾獎得主:對日本科研現狀抱有危機感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駐東京記者華義】雖然日本今年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再有斬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卻對日本的科研現狀抱有危機感。有媒體分析認為,日本如今獲諾獎都是二三十年前的“遺產”,如果日本不加大科研投入,日本的科研競爭力將不斷下降。

大隅教授獲獎後在多個場合表示了對日本科研現狀的危機感。他說,現在日本願意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碩士出於現實考慮,很難做出繼續攻讀博士的決定。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養年輕研究人員的體制,日本的科學將“空心化”。

大隅教授的擔心有根有據,日本的年輕人近年來正在遠離科研。日本經濟產業省2011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每千人中研究生數量,日本只有2人,而英、法、美都有8至9人,韓國有6人。日本碩士攻讀博士的比例從2000年的約15%降到2015年的約8%。

統計還顯示,2001年到2010年,日本每年取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人數停留在6萬左右,而同期美國從約17萬人增長到約25萬人,中國則從約7.5萬人猛增到約29萬人。日本年輕人遠離科研的趨勢,與日本近些年的經濟不景氣有關,年輕人面臨更迫切的生存壓力。

迄今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中,絕大多數有國外留學的經歷,這對他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視野都有不小的影響,例如大隅良典就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和酵母結緣,並最終因此斬獲諾貝爾獎。但近些年來,日本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宅”了,曾經是美國最大外國生源的日本留學生,如今在美國的大學裏顯得越發微不足道。

2016年美國有關統計顯示,在美中國留學生已突破35萬人,佔全美留學生總數的約30%。以哈佛大學為例,2009年哈佛大學外國本科學生中,日本學生只有5人,而中國和韓國學生則分別有36人和42人。日本學生逐漸遠離美國大學既有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因素,也可以看作日本年輕人變得更加“內向”,不願意到海外闖蕩。

大隅良典認為,如今的日本社會更加重視應用研究,政府的投入也更加偏向於應用研究,忽略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獲獎能夠讓政府和社會更加重視基礎研究,並打算利用此次獲得的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萬美元),再加上企業等機構的支持,以某種形式長期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獎學金和研究經費等。

2001年以來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6人,僅次於美國。但那些研究成果主要歸功於上一輩科學家,可以反映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技水準。日本媒體稱其為“過去的遺產”,而日本的科研現狀卻不容樂觀。

2010年到2014年,日本科研論文數量佔全球科研論文數量的比例從2000年到2004年的9.9%下降到6.3%,作為論文影響力指標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也從9.1%下滑到6.3%。年輕研究人員急功近利現象抬頭,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等讓日本的科學研究領域蒙羞。

在2016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上,曾排名亞洲大學第一位的日本東京大學也滑落至亞洲第4位。近年來日本經濟狀況惡化,財政負擔日益加重,政府撥付給國立大學的預算投入不升反降。2014年度約為1.1萬億日元(約合106億美元),比10年前減少了約10%。

2016年度開始的為期5年的日本《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將為研發預算投入26萬億日元(約合2506億美元),並加大對年輕研究人員的支持力度。但是日本的財政困難將讓日本在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科研競爭中心有餘而力不足。(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