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2011年3月15日,敘利亞國內示威者走上街頭,表達對政府不滿,曠日持久的敘利亞危機正式爆發。
五年來,這場進入21世紀以來最慘烈的人間浩劫已奪走25萬余人的生命,近千萬人逃離家園。其間,多名中國記者前赴後繼,奮戰在敘利亞的土地上,記錄那裡發生的一切。他們既是這場危機的見證者、記錄者,更是親歷者。
值此敘利亞危機爆發五周年之際,亞太日報獨家採訪了敘戰以來各個時期的新華社駐敘記者,從他們的講述中,或許可以感受到,“天堂國度”是如何淪為“人間煉獄”的。
2011年,危機初期的敘利亞秩序井然
講述者:李佳,新華社前駐中東總分社記者,2011年底到敘利亞採訪。
2011年底,我同另外兩位同事赴敘利亞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採訪報道,那個時候,敘利亞還處於動亂初期,走在大馬士革的街道上,除了感覺人變少了以外,民眾生活並未受到影響,可以說是秩序井然。記得在市中心的一家商場採訪時,一些當地民眾得知我們是中國記者後,還走上前與我們合影留念。
2011年12月23日,敘利亞國家安全總局門口發生汽車炸彈爆炸,兩起間隔不到半分鐘的爆炸震驚了首都大馬士革的居民。從那以後,敘利亞境內的爆炸襲擊事件大幅增加,並逐漸形成常態化,對無辜民眾的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在此期間,敘利亞危機的斡旋基本在阿拉伯聯盟框架內進行,我前後跟隨敘政府組織的採訪團到過霍姆斯、阿勒頗等地,印象裡那時候的武裝衝突有限。敘利亞政府為了緩和局勢,釋放了阿德拉監獄所有因參與反政府遊行示威活動而被捕的在押人員。
2011年3月16日,在敘利亞北部城市阿拉頗的舒納客棧市場,一男子在紡織品店整理貨品。新華社發 巴西姆攝
有件事情讓我印象最深,從大馬士革回到開羅以後,我在開羅城郊採訪“敘利亞小商品展”。一些敘利亞人輾轉來到開羅展銷掛毯、橄欖皂、香水等物品。在一個掛毯的攤位前我們遇到一名抱着吉他的16歲敘利亞少年,儘管來到開羅對他來說是“逃難”,儘管他也對敘利亞局勢擔憂,但他卻每天堅持練習唱歌,為即將舉辦的歌曲大賽做準備,他深信有一天終將再回到祖國。
2012年,敘利亞危機從嚴重到極度惡化
講述者:姜鐵英,新華社前駐大馬士革分社記者,2012年至2013年常駐敘利亞。
2012年,敘利亞危機從嚴重走向極度惡化。我看到的是敘政府軍與反對派在敘利亞境內爆發了曠日持久的“超限戰”。
在正面戰場,雙方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人員傷亡數字急速增加,一個個慘案接連爆發。在輿論戰場上,無法證實的海量信息充斥在社交媒體上,記者逐漸成為襲擊目標,不斷有同行在採訪中罹難。在經濟戰場上,敘利亞政府一路潰敗,敘利亞本幣一年間貶值近一倍,經濟蕭條,本就不景氣的就業更是成了擺在敘利亞政府面前的巨大難題……敘利亞已然變成一個現代戰爭的練兵場,受難的只有純樸善良的老百姓。
2012年1月6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安全人員在爆炸現場警戒。 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這一年是敘利亞危機的一個分水嶺,武裝暴力衝突日趨常態化,一次次的政治斡旋與停火協議均以失敗告終;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相互不信任讓整個國家陷入分裂;基地組織恐怖分子開始向敘利亞境內滲透,成為“伊斯蘭國”的馬前卒。
2013年,敘危機加劇 民眾漸感麻木
講述者:陳聰,新華社前駐大馬士革分社記者,2013年至2014年在敘利亞常駐。
在敘利亞常駐的時候,我感到一個很殘酷的現實:當敘利亞的人們談起這場危機,有的人已經漸漸麻木。他們對每況愈下的生活狀況感到麻木,對隨處可見的難民和乞討者感到麻木,對炮火聲和爆炸聲感到麻木,甚至對國家的未來也不甚關注。
他們說,他們就這樣生活着、等待着。而當等待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他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最初等待的是什麼,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漫無目的的等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
2013年1月18日,阿勒頗市敘政府軍控制區域內的一棟居民樓被火箭彈擊中,建築損毀嚴重。資料圖片
也有等不下去的,坐上蛇頭的船,前往生死未卜的彼岸,而更多的,還是選擇逆來順受地生活,他們不支持政府,也不支持反對派,他們只想着過好自己的日子。
“還能壞到哪裡去呢?”這種情緒也在慢慢折磨着我,我的內心從疑惑,到絕望,再到無所適從,我不知道和平什麼時候來,但我隱隱之中也已經習慣了與隨時隨地的突發事件與不斷上升的死亡數字相伴。
2014年至2015年,“伊斯蘭國”登台 美俄派兵干預敘利亞
講述者:劉陽,新華社前駐大馬士革分社記者,2013年至2015年在敘利亞常駐。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2014年興起,成為改變敘利亞危機格局的重要一環。面對恐怖主義的氾濫,原本借敘利亞角力的大國不得不重新考慮自身的利益,因面對同一個敵人而從對抗轉為合作。
美國2014年開始打擊“伊斯蘭國”,俄羅斯一年之後加入。雖然都被指責在軍事行動中夾帶“私貨”,但“伊斯蘭國”的進攻勢頭被遏制住了。
2014年1月24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古瓦特裡大街,一名男子高舉印有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頭像的海報參加遊行,聲援敘利亞政府。 新華社記者張迺傑攝
關於巴沙爾去留的問題表面激烈,恰恰是因為代表了雙方的面子。美國等西方國家從敘利亞危機伊始就高調要求巴沙爾下台,希望迫使他下台而給各自國內民眾一個交代,而一向以強硬形象示人的普京更是不肯丟掉敘利亞國家元首這個極具政治意義的角色,以免給世人造成“偌大的俄羅斯連一個人都保不住”的印象。
然而,在目前缺少可以替代巴沙爾政府治理敘利亞的組織的情況下,是否讓他下台並不是問題核心所在。退一萬步講,就算是為了照顧西方面子,讓巴沙爾下台,接替他掌權的人也必定來自巴沙爾的親信圈子,而不可能是反對派的一員。
2016年,軍人治下的“女兒國”
講述者:楊臻,新華社記者,2014年起常驻敘利亞至今。
“現在的大馬士革簡直成了女兒國!”曾有一位敘利亞朋友向記者開玩笑說。
五年的消耗戰令敘政府軍兵力吃緊,敘政府多次擴大徵兵範圍。遍佈街頭的檢查站也對來往青年嚴加盤查,如果名字出現在徵兵名單上,“可能直接被帶走了”。許多青壯年為逃避兵役,或足不出戶,或鋌而走險,踏上了生死未卜的偷渡路。
敘利亞女兵。資料圖片
在敘利亞平民百姓眼中,軍人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又怕”的特權群體。在敘利亞,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採訪,記者也總少不了和政府軍的官兵們打交道。
敘利亞對媒體異常敏感。記者只要在街上拿出相機,不出幾分鐘,就會有軍人或是身着便衣的安全人員前來詢問:“有許可麼?”
有時,即便有敘新聞部或軍方簽發的採訪申請,被請到局子裡“喝茶”也是家常便飯。這些稿件之外的小插曲總是令人啼笑皆非。
(責任編輯:李夢歌)
APD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