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援非到就地抗疫:中国医生诠释战疫无国界

中国新闻网

text

疫情之下,翁燕坚守眼科门诊,持续为马里患者送上光明。 受访者本人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从医疗援非到就地抗疫:中国医生诠释战疫无国界

中新网杭州5月23日电(钱晨菲)位于非洲西部的马里共和国,此刻并不平静,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当地蔓延。浙江省第26批援马里医疗队副队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医生翁燕未曾想过,本该接近尾声的医疗援非会转为就地抗疫。

持续上扬的疫情曲线、40多度的高温热浪、时而传来的战乱消息……“惊心动魄”面前,翁燕在接受采访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战疫无国界,尽自己所能当好阻击疫情的‘守门人’。”

“让同胞感到安心”

每天晨起时,翁燕都会收看马里的疫情快报,就像前段时间,她时刻关注着中国疫情动态那般。在马里最大的城市——首都巴马科生活16个月后,翁燕很清楚,感染者远不止这些。

“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马里人常常看淡生死,也因经济原因,很多人发热、咳嗽后,未必会来医院筛查救治。”翁燕说,加之核酸检测能力有限、CT设备不足等原因,马里每日检测额度有限,目前每日检出的确诊病例,基本为10至20人增长。

这也意味着,马里的这场战“疫”才刚刚开始。

时间回溯到3月下旬。马里医院,是该国最大的三家国立医院之一。平时,该院的发热门诊,主要排查的就是疟疾、埃博拉、艾滋病等传染病。

“在当地政府要求下,马里医院将刚建好的一个新病区,改造为拥有100张床位的隔离病房,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翁燕回忆,3月25日,2名马里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4月1日,其所在的医疗队发现首例确诊的华人,感染人数也于之后逐渐增多。

华人一家三口的确诊,翁燕记忆犹新。“4月24日,有对华人父子因发热前来就诊,第一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来,父亲症状减轻,儿子加重气急,母亲也开始发热。我再次让他们复查核酸,结果母子均确诊新冠,收住进院;父亲仍为阴性,但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父亲是新冠肺炎自愈病人。”

“之前,很多中国国内的朋友羡慕我身处‘世外桃源’,躲过了病毒的威胁,如今马里已成抗疫一线,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翁燕说,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华人,让他们感到安心,也为中马友谊添砖加瓦。

为马里战疫出份力

疫情在马里的暴发,并不算早。非洲54个国家中,马里是第48个“沦陷”的,但1个多月后,该国已跃升到非洲国家确诊患者人数中位。

翁燕说,尽管马里从3月26日起实施宵禁,但大市场、清真寺等地方依然开放,只不过缩短了营业时间。当地居民外出购物时依然没戴口罩,周五仍例行去清真寺祷告。

这些,都为疫情的暴发埋下伏笔,也让翁燕非常担心。她与队友们尽可能多地向身边的华人和马里朋友、同事,不断地传播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甚至将防护物资匀给他们。

“疫情之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中国正在战疫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分享给各国,在马里传播防护知识我们责无旁贷。”在翁燕的反复劝说下,她的马里同事答应不再进行集会祷告,而是在家祷告;华人一家三口确诊的消息传开,也使在马里的其他华人同胞开始重视防控。

“所有在马华人疑似或确诊新冠,都由我们进行诊断排查或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疗队也保持与马里医院管理层和患者本人以及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的密切沟通,并为患者提供中成药等辅助治疗,尽力保障疫情下华人的健康。”翁燕说。

令其感到自豪的是,中国政府和社会亦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目前,由8家中国企业出资建造,在巴马科国际会展中心建成的非洲最大的“方舱医院”已经建成,可设置400张标准病床,并根据需要随时启用。

5月16日,马里医院隔离病房传来喜讯,由医疗队先后收治的5位华人同胞患者全部治愈。

无法预测的疫情,让原本定于7月的归期,变得遥遥无期。对此,翁燕却显得较为乐观,她说,“目前能做的,就是每天好好吃饭、睡觉,做好自身防护,力所能及地为马里战疫出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