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頻發倒逼中國災害易發區防災減災能力提升

text

新華社蘭州7月10日電(記者郭剛

張文靜)距離去年7月甘肅省岷縣漳縣6.6級地震已有近一年時間。當下,受災群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災後住房重建。

“上下圈梁構造柱”結構、抗震設防等級達到8度的抗震房在岷縣災後住房重建中異常普遍。走進岷縣梅川鎮住房重建安置點,當地村民正在互幫互建房屋。

“不論是貸款還是借錢,我都要把房子建得更結實。”西壩村村民呂齊珍說。
當地群眾對重建房要求之所以高,是因為對災難的恐懼以及由此而來的防災減災意識的增強。自2008年以來,岷縣五年內三次遭災,僅去年地震就導致岷縣數萬間房屋倒塌,90餘人遇難。接二連三的災難給人們上了“一堂課”,防災減災一定要未雨綢繆。

據介紹,為確保重建建材品質合格,甘肅省住建廳抽調和整合技術力量,成立技術巡查指導小組,對岷縣災後重建施工現場提供技術諮詢、指導和檢查,加強對城鄉建材市場的監測,與質監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防止不合格或劣質建材進入災區建築市場。

岷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峰壁立、溝壑狹仄,地質結構複雜。當地又屬於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民貧屋陋,尤其是經歷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當地山體鬆動,岩層破碎,暴雨衍生的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破壞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岷縣現有包括泥石流、滑坡等在內地質災害隱患點477處,遍佈全縣18個鄉鎮,防災減災形勢異常嚴峻。

岷縣國土局局長水生濤表示,面對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當地政府將防災減災作為災後重建頭等大事。“沒有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岷縣的災後重建建立在防災減災基礎上,以避免陷入‘災難——重建——災難’的怪圈。”

自災難發生後,當地政府積極採取系列措施,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岷縣氣象局局長韓海輝說,針對災害發生頻次高的實際情況,當地開展山洪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域洪水氣象風險預警業務,通過電視、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電話以及相關信息平臺,及時向縣鄉兩級黨政機關、部門和廣大公眾發佈預警信息。

“災後重建中,除工程治理外,對於災害疊加的偏遠地區,我們採取搬遷避讓方式確保群眾安全。”水生濤表示。

在已建好的岷陽鎮朱家溝泥石流災害治理工程項目點,記者看到,三座混凝土結構的攔擋壩“威武”地聳立在大山之中,進行分流與篩沙擋石。“這個治理工程能夠守護附近2萬餘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岷縣國土局礦管站站長楊彥青說。

防災減災任務,宣傳工作不可忽視。當地還為各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了監測預警人及責任人,編印了監測人員聯絡簿,並向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群眾和村社填發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通過一系列措施,岷縣各部門的防災減災能力逐步增強,而且通過加強預警和宣傳力度,老百姓慢慢懂得如何防災了。”水生濤說,目前,當地正在探索科學合理的防災減災路徑,形成防災減災合力,構築牢固的自然災害防禦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