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类新规俩月后实施 “零填埋”提上日程

新京报

text

新京报讯(李玉坤)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专程到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听取水资源及污水、垃圾、雾霾治理总体情况介绍。

此后,北京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提速。去年年底,北京修改了已于2012年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定于今年5月1日实施。此前,崇外街道新怡家园、九台社区回南家园等小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通过“积分兑换礼品活动”,培养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

今年,北京在垃圾分类方面有11项任务,包括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推动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强制分类等,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疫情期间,通州区田家府服务区公共场所每天进行不少于4次的消毒,并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箱。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现场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 多场所设“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

大年初三早7时许,韩瑞香掀开厨余垃圾桶桶盖,借助手机的微弱光亮,将桶内的手纸、塑料袋等“杂质”挑拣出来。

62岁的韩瑞香是河北沧州人,在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社区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这是修改后的《条例》规定街道和乡镇可设立的岗位,虽然《条例》还未正式实施,很多街道已经开始尝试。

20组桶站巡视完一圈后,韩瑞香开始用消毒液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当时北京已经通报多起新冠肺炎病例,“上级要求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消毒两次垃圾桶。”

肺炎疫情也改变了社区的垃圾数量。“这几天垃圾数量减少了,但是废旧口罩数量大幅增加。”韩瑞香介绍,为了妥善处理废旧口罩,街道在每个社区设置了专用垃圾桶,号召居民将用过的口罩扔在里面,然后由街道封存。

记者了解到,随着疫情持续,北京大部分公共场所都设置了“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

为了让市民弄明白如何处置废弃口罩,市城管委于2月23日做了专门解释: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对普通市民来说,日常使用过的口罩可以用塑料袋密封,投放至“其他垃圾”桶,这些口罩会随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口罩得到妥善处理,也保障了垃圾分类管理员和环卫人员的健康。为东花市等多个街道提供第三方垃圾分类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刘权告诉记者,“目前有一定压力,最担心员工感染。一些人员天天和垃圾打交道,有较大风险。疫情期间,我们将做好垃圾桶站的清洁消毒,注意一线工作人员防护,及时分类收运垃圾,保障垃圾分类体系运转正常。”

2月13日,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垃圾分类指导员演示使用垃圾袋发放机。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探索

崇外街道实施“积分制” 回南家园自制“破袋神器”

涉疫垃圾的谨慎处理,是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

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北京有平房区、楼房区,基础条件不一样。每家每天都产生不同的垃圾,每个人都有惰性,让大家主动把垃圾分类装好,习惯的养成很关键。

立法提上日程之前,北京很多街道社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让大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积分换购是方式之一。崇外街道早在2017年6月就开始了“积分兑换礼品活动”,最开始是人工计分,后来安装多款再生资源智能设备。居民选择需要投放的垃圾类型,投入垃圾,相应积分会累积到居民二维码中,攒够一定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例如,一卷纸需要70分、垃圾袋100分、盐120分、陶瓷刀150分,5公斤大米则需要1000分。

了解一点垃圾分类知识就会发现,厨余垃圾有专门的垃圾桶,但盛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这成了垃圾分类的一个小难题。

回南家园小区是东小口镇九台社区的三个自然小区之一,小区共有居民166户。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小区去年7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自行改进研制出“破袋神器”和“垃圾分拣盘”等垃圾分类实用小工具,通过小工具的量产和投入使用,解决了解袋倒垃圾的不便,一些分类不达标的垃圾桶,也能够有效分拣。

2019年11月25日,东城区新怡家园,居民将可回收垃圾投入智能垃圾桶内。这部分垃圾经过称重,可以转换成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商品。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凯祥

立法

万名人大代表下基层听意见 多项举措因地制宜

为了吸收一些社区好的做法,以及听取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建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修改《条例》之前,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基层走访,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万余人征求了24万多名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环卫工作者及4170个单位的意见。

很多建议最终都被吸收到了修改后的《条例》中。

比如,西城区广外街道居民李淑香认为,现在不论是宾馆还是餐饮企业,一次性牙刷、餐具等物品太多。家住外交部街33号院的郑世荣则关注了月饼的过度包装问题,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买月饼的时候,就用两张纸捆起来,“我觉得很实惠,也节约。”

统计数据显示,24万余名群众中,有88%的人赞成实施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有92%的人赞成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有94%的人认为应当限制商品和快递的过度包装。这些都被写进最终的《条例》。

这次万名代表下基层活动,在推动垃圾分类的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比如有90%的群众赞同对违法投放的单位和个人设定罚则,有91%的群众认为应加强信用惩戒,有96%的群众赞同应当加大对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的处罚力度,有95%的群众认为应当建立分类收运监督职责。这些数据为立法提供了依据。

多项举措还实现了因地制宜。

北京修改《条例》前,借鉴了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立法经验,但是与上海相比,北京没有强行规定撤桶、破袋。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前,撤除了楼道内的垃圾桶,封闭楼内的垃圾道,改为在小区公共区域内相对集中设置符合标准的垃圾桶进行定点投放。

“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市已经完成楼道撤桶和垃圾道封闭,下一步重点根据各居住区实际情况,集中设置垃圾投放点。”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郝志兰表示,北京也不会强制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我们到上海学习了解到,破袋投放主要是为了监督检查分类的质量。我们推动和提倡进行破袋投放,但没有进行硬性规定。”

展望

今年生活垃圾分类推进11项任务 “零填埋”提上日程

去年11月,修改后的《条例》通过后,“一大四小”配套办法也陆续出台。其中,“一大”指,将围绕《条例》的修订,制订《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四小”指《北京市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实施办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实施办法四个暂行办法》。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今年北京在垃圾分类方面有11项任务,包括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推动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强制分类、推动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抓好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等。

到今年年底,北京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将达到2.34万吨/日,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时,北京还倡导“净菜进城”“光盘行动”等,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在推动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方面,今年北京将做到厨余垃圾“桶换桶”“桶车对接”,确保收运全过程密闭,无二次污染,密闭式清洁站同步开展适应性改造。

目前,在北京各个街道,垃圾分类的准备工作没有因疫情限制而搁置。

“我们首先要宣传《条例》,尤其是加强垃圾分类是市民法律义务的宣传,目前正准备制作相关宣传材料,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针对薄弱楼宇制定个性化宣传方案。此外,我们那还将招募志愿者,继续壮大志愿队伍,组织志愿者宣讲团。”刘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