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倡活態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題:中國提倡活態保護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

6月14日是第9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在千年瓷都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非遺傳承人正現場展示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等景德鎮傳統名瓷的製作過程,這座“活”的博物館,引來遊客駐足讚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也是今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舉辦地,景德鎮舉辦了禦窯廠遺址考古現場發掘、清代鎮窯點火復燒以及倣明代葫蘆窯開窯等一系列活動“復現”歷史。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將文化遺產束之高閣,讓它們“宅”在博物館中的“靜態保護”方式已經“落伍”了,應該讓古老的文化遺產與現代人的生產生活聯繫起來。

“很多非遺項目,如風箏扎制、唐卡繪製、刺繡、織錦、剪紙、年畫、雕塑、造紙、釀酒等傳統手工技藝和傳統美術,在生產性的保護中,更能發揮自身的活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告訴記者。

在廣東省廈門市,75歲的國家級非遺漆線雕傳承人蔡水況,正在將具有300多年可考歷史的漆線雕技藝,和如今的辦公家庭裝修結合起來。

“對於現在人們的各種新要求,我們會用傳統工藝配合裝修,實現漆線雕定制。”蔡水況說。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傳承人,53歲的吳元新決意用多種試驗方法,找出最優化的實驗數據,根本提升藍印花布的染色牢度,解決藍印花布在機洗中的“掉色”問題。

離景德鎮不足100公里的江西婺源,把徽劇、儺舞、抬閣等古戲劇和古舞蹈,以及磚雕、石雕、木雕、歙硯製作等傳統工藝,和當地的鄉村旅遊產業結合起來,在旅遊景區向遊客表演和展示民俗文化。

在北京、南京、西安等文化遺產遍佈的城市,文化遺產並沒有封閉起來,而是逐漸融入現代城市的肌理,成為城市的個性標簽。

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北京南鑼鼓巷,保存完整的元大都裏坊歷史遺存、街坊鄰里們照常居住的老北京衚同、各色現代小店、酒吧等古、近、現代元素和諧共處,成為了北京最具特色街區之一。

“這種活態保護的方式具有積極的意義,與其讓這些文化記憶的承載物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沉睡,不如通過與實際生產、生活、旅遊結合的方式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融入現代生活,在人們的合理欣賞和利用中逐漸鮮活生動起來。”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梅聯華說。

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劃定的廣州“藏寶地圖”——首批16個地下文物埋藏區,日前正式向社會公佈。依據60年的考古發現,以16條弧形的封閉“紅線”畫出了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文物埋藏區。

這樣一份“藏寶地圖”更能讓廣州市民清楚地意識到,腳下的土地裏還留存有許多的歷史文化遺產,等待被發現,不斷“述說”廣州上下兩千年的城市歷史和文化。(完)(記者沈洋

陳寂

張卉

談昦玄

程迪

袁慧晶

楊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