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搜救“功勋汪”的日常:保护你还能治愈你 **
作者:潘雨洁
它们是地震中冲锋在前,搜救伤员的“废墟英雄”,它们在火灾中埋头寻找生机,它们是山体崩塌的碎石间不停攀爬的“生命探测仪”,它们就是搜救犬——救援场上的“威武战士”,生活中的“暖心伴侣”。
那么,想知道“功勋汪们”平日里是怎么训练的吗?那就跟小编一起探访青海省大通县的高原红星搜救犬训练基地吧!
汽车沿着小山坡慢慢攀爬,绿树农田掩映下,“红星搜救犬基地”的鲜红字样特别醒目。草地上,星际和星空兄弟俩正在基地负责人朱勇的口令声中练习叼毛巾、咬绳子。
“救!”一声令下,搜救犬贝贝在草丛中细细嗅着,很快便停在隐蔽起来的朱勇身前大声吠叫,“这是报警训练,”朱勇边数边说,“目的是让搜救犬发现被困者后原地等待、按规定次数连续吠叫提醒,今天它完成得不错。”
星际、星空和贝贝都是朱勇重点培养的“好苗子”,目前,基地中获得资质认证的搜救犬有7只。
它们从婴幼期开始接受系统训练,通过家具化及社会化环境锻炼科目,培养定力、胆量、适应性和服从性,与人类产生共同生活的默契。
从“坐卧立定靠”等基础训练到解救人质、越障、扑咬等实用科目,搜救犬们每天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其中,分辨活体、食物气味,抵抗来自其他犬的诱惑气味,是非常重要的障碍训练,目的是让它‘脱敏’,排除干扰、专注于任务和命令。”朱勇介绍。
同时,基地也经常组织模拟训练,训导员在坍塌建筑物中隐藏,让搜救犬在构造复杂、内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鼻子里灵敏的嗅觉细胞、听觉和夜视能力,根据人体汗腺、皮肤、呼吸的气味寻觅人类踪迹。
图为搜救犬进行吠叫报警训练。文思睿 摄
搜救犬Lucky是基地的“元老”,它正在朱勇的口令下通过由12个高低起伏的木头立柱组成的“钢琴桥”,“这项训练也是在模拟废墟环境,”朱勇介绍,“让搜救犬克服恐高、晃动,在穿越、前进时能够保持四肢平衡、均速敏捷。”
2017年,Lucky曾在海拔4850米的拉脊山野牛峰成功搜救两名登山队走失人员。“当时,我们的搜救犬兵分三路,通过嗅辨气味跟踪生命迹象,”朱勇回忆,“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效率,尤其在警力不足情况下,作为增援和补充,可以快速敏捷标定可疑区域、缩小范围。”
搜救任务都是义务执行,长期运营下来,这个民间公益组织缺钱也缺人。搜救犬们的“伙食费”一度缩水,但它们却依然精力旺盛、顽皮又努力地成长。
看着它们,朱勇心中也重新生出勇气:“它们是我的战友、孩子、情感寄托,教会我应对困难、排除危险、保持忠诚,我相信坚持下去就是成功。”
朱勇的儿子不满十岁就开始学习搜救犬相关知识,上大学后他选择了康复医学专业,打算毕业后回到基地,辅助父亲工作。
图为朱勇和志愿者与搜救犬星空星际合影。潘雨洁 摄
在基地的训导员王萍眼中,与搜救犬的相遇,是“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
“曾经,我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没办法和人交流,不能独自出行,晚上靠药物入眠,生活完全丧失了质量。”
一次偶然机会,她加入红星基地,从志愿者逐步成为训导员,带着搜救犬经历数次真实的搜救任务后,王萍从“战友们”身上看到了奉献和价值。
“灾难发生时,别人都是往外跑,我们是带着搜救犬往里跑,它们不会说话,但在任务中像勇士一样忘我。”
看着它们在废墟上、泥沼中、雪山里一趟趟来回搜索,专心致志、义无反顾,王萍深深感动,“从它们身上,我逐渐找回自信,是搜救犬让阳光重新住进心里。”
“搜救犬具有人类不可替代的工作性,”朱勇说,“未来,科技是救援的主要力量,让它们冲锋在前、规避风险、减少无辜牺牲,更好地配合各类技术手段,成为应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