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的員工持股能拯救國企嗎?

華爾街見聞

text

【亞太日報訊】國企員工持股改革的重點,在於找到“激勵員工”和“保全國有資產,嚴防利益輸送”之間的平衡。上世紀90年代末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一些簡單粗暴的變賣手法,讓一些國企轉眼間從公有變成了私營,一直為人詬病。“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成了歷次國企改革頭上的緊箍咒。

18日,國資委下發《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意見》),對國企員工持股試點的關鍵事項作出詳細要求。《意見》嚴格限制試點企業數量,並將持股員工圈限為直接影響企業的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幹,且員工持股總量原則上不高於總股本的30%,單一持股比例不超過1%。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俠客島評論稱,這一份“小心翼翼”且事無巨細的《意見》,規定的入股方式為員工出資,希望員工和公司成果共用,風險共擔。但員工看好企業發展願意入股,而企業的未來收益又確實可期的“你情我願”,其實並不容易碰到。

異常小心的《意見》全文六次出現“嚴格”字眼,試點的國有控股企業限定為資產規模不大、從業人員不多,管理層級少、業務種類較為單一。而且不是全員持股,不是平均持股,也不是經營層持股,而是骨幹持股。從持股比例上看,也嚴格限制在“員工持股”而非“員工控股”。

而另一方面,改革又希望能建立起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來守住國企。《意見》要求員工入股應主要以貨幣出資,並按約定及時足額繳納。俠客島擔心員工和企業“你情我願”的美好願景或難碰到,還援引一位國企骨幹的評論:“那我為什麼不拿這筆錢去自己買股票或者買個房子呢?”

俠客島文章指出,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試水員工持股,對於效益差的國企並沒有多少助益,而對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國企來說,會是個吸引並留住人才的機會。

儘管國企試水員工控股遠非“激勵”二字這麼簡單,拯救國企也不能只是一份“小心翼翼”的《意見》。

俠客島同時也提出,促改革和防流失在原則上是不矛盾的。既然要改,要活力,要保值增值,就容易增加不確定性與風險。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哪有只賺不賠的買賣?有的國企老總為了一味保值與穩定,寧願少改,甚至不改。

國資流失的標準究竟是什麼?經營者主觀意志造成流失或者直接侵吞資產、利益輸送,相對好界定。那麼由於經濟環境、競爭環境、市場策略變化而帶來的虧損算流失嗎?為遠期目標蓄力而造成的短期虧損算流失嗎?

說到底,改革還是一個配套工程,最重要的還是要打消改革者的心理顧慮。如果國資流失缺少確定的標準,對於經營者也缺乏容錯的機制與空間,這麼下來,誰還願意攬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