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圈外|线上收割巨大流量的TFBOYS们,何时能将演唱会开进鸟巢?

亚太日报

text

“流量明星”已成为互联网经济下的热词,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深受欢迎、粉丝众多的明星”。音乐行业中,也成长起一批年轻的“流量歌手”,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屡破纪录的销量数字,经常在热搜榜单榜上有名。

他们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产物,连结了用户和产品市场,特别是在当下的音乐市场发展阶段,明星效应带来的粉丝经济更是被很多人奉为行业发展的灵丹妙药。但随着资本对于造“流量明星”热情的过度高涨、行业对于超级明星IP资源上的倾斜,“流量明星”开始变味,甚至成为有些人攻击商业造星模式的武器。

上周,TFBOYS出道4周年演唱会,其在线直播预约人数超350万,甚至超过2016年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218万的预约人数,直播收看总人数更是达1.18亿,超越一众前辈成就了又一个现象传奇。

面对着狂飙突进的年轻偶像演出市场,很多人免不了会担忧:这些疯狂的消费人群,是否来得快去得也快,行业争相追逐流量的结果,会不会将本就脆弱的音乐现场演出市场掏空,最后仅留下一副空壳?

那么,这些流量歌手在未来能否撑起整个音乐演出市场呢?

线上数据和线下演出市场的背离

根据微影的《2016音乐演出市场年报》,2016年内地共举办演唱会1863场,较2015年增长了9.3%;同时举办音乐节超200场。而在演唱会场次TOP 10的歌手里,港台地区的歌手占到7个,仅有李荣浩、张杰、李健3人来自内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10位歌手几乎都来自于传统唱片工业体系或电视选秀时代,而没有一个互联网圈层文化之下的造星结果。但下面的一组数据,则展现了不一样的行业景象。根据明星权力榜统计的一周百度指数,除了周杰伦、张杰,其他8位均成名于互联网圈层时代之下,且大多数为“90后”。

这张图上的数据便很好地体现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造星逻辑,这里面的多数也是“流量歌手”的最好代表。于是,我们可以将流量歌手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1.粉丝受众多为年轻女性。以鹿晗为例,根据互联网数据显示,鹿晗的粉丝中多数为女性,学生的数量占到66%,而其中20-24岁年龄段的粉丝比例高达半数以上。

2.粉丝的购买力强。在之前音乐先声做的数字专辑销售统计中,就曾提到过,仅鹿晗和吴亦凡两位年轻歌手,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平台的专辑销售额总和已经逼近1亿元大关,占到目前三个平台数字音乐总销售额的约四分之一。

3.网络上的影响力大。流量歌手在网络上对于流量的吸引效应,顺应了其自身价值的产生逻辑。像是本次TFBOYS四周年演唱会,话题“TFBOYS四周年Alive Four”在微博话题共吸引了16.9亿次的阅读和1117.2万次的讨论,而在演唱会直播的过程中,粉丝共送出3.4亿个礼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流量明星自身商业价值所带来的音乐消费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同时也使得音乐市场的消费氛围被充分活跃。而粉丝对于偶像的金钱和精力的付出,应该没有消费场景和音乐内容上的巨大差别。

但通过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差异发展的音乐市场生态:线上消费者的音乐消费行为,并没有及时充分地反映到线下的音乐现场演出市场中。付费数字音乐和现场演出这两个被认为是音乐产业的支柱消费类型,在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的情况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音乐“快消时代”的青黄不接

目前,内地的头部演唱会市场资源仍然被港台歌手占据,不论是在演出场次、观众上座率还是宣传资源。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华语音乐发展的最繁荣时期。

通过对2016年举办演唱会场次TOP 10歌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歌手的出道时间大多集中在1995年左右或者稍晚,但其事业发展的最高点往往出现在2000以后的十年之间,这前后15年正与华语乐坛发展的鼎盛时期重合。

而内地音乐市场,除了90年代的摇滚和民谣,对于流行乐的消费则完全被以香港和台湾为中心的华语音乐所左右。特别是到了2000年之后,伴随着KTV在中国大陆各线市场的遍地开花,周杰伦、蔡依林、梁静茹等歌手的歌曲更是实现了传播上的又一轮爆发。

相比较发展更为弱小的内地音乐圈,港台歌手早早地进驻内地演出市场,完成了对于这块“处女地”的分割。同时,那也是传统唱片公司对于音乐产业享有绝对操控力的最后时光。紧接着,盗版音乐使得唱片公司伤筋动骨,“过把瘾就死”的音乐快消时代来临。

而这些过去长期霸占KTV热门点播榜的歌手,到了2017年,仍然继续称霸着内地演唱会市场,甚至与其后的歌手拉开了更大的距离。而这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前文指出的怪现状,即线上数据与线下演出市场的背离。

首先,十多年之后,当年只能勉强消费得起卡带、CD,而没有更多追星方式的70、80后粉丝已经长大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多具备了一定了经济实力,对音乐演出的参与意愿也相对更高,成为最核心的现场音乐消费群体。

其次,随着近年来演出市场的发展,具备全民知名度的老牌歌手迎来了又一轮收割的时机。这些处于音乐市场金字塔顶端的歌手,让演出商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前景,通过多场次巡演的“规模经济”,一方面规避单场次举办演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使得效益实现最大化。

再次,虽然当下新生代歌手在数据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但将这些线上流量往线下大面积转化、引流,还需等待时机。我们很难说,在线上观看TFBOYS四周年演唱会直播的1.18亿在线观众,又有多少可以成功向线下演出转化,而填满10万座位的鸟巢,会是一个多远的梦?

可以说,自互联网盗版音乐诞生以来,传统音乐时代的循环机制就已经慢慢紊乱,直至整个行业衰败不堪。唱片公司开始在推新人上谨小慎微,创作者得不到反哺,歌手也只能靠着几首金曲过活。

久而久之,音乐成为了最廉价的“快消品”。而音乐演出版块作为音乐行业硕果仅存的吸金版块,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则表现得最为突出。

不过,当消费者对于这些老牌港台音乐人的消费热度逐步回落,以及新内容产出效率的降低,整个演出市场中留给内地音乐人的空间将会更多,这也许会是更多新生代歌手的一个机会。

消费能力被“稀释”,流量歌手撑起演出市场仍需时间

所以,当回到“这些流量歌手是否可以在未来撑起整个演出市场”的初始问题时,我们可以怀有一个更加乐观的态度。

伴随以港台为中心的华语流行音乐对内地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降低,内地音乐市场的活力也开始慢慢迸发。唱片公司的造星能力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但选秀节目、偶像养成公司、自媒体和数字音乐平台,都为如今行业的推新、造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在音乐内容方面,民谣、电子、嘻哈音乐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受众市场。

明日之子热门选手毛不易

同时,“分众化”已经是目前音乐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数字音乐、现场演出等消费形态,以及电子、民谣、嘻哈音乐等消费内容,还有为满足不同用户心理需求而打造的各种团体、艺人类型,都将消费市场分割得更小,受众的消费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大大“稀释”。

在这个不会再出现“四大天王”的时代,也许动辄聚集数万人去撑起一场大型演唱会的可能性也在大大降低。截止到目前为止,可以hold住鸟巢个人演唱会的歌手,也只有寥寥几人。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小觑这些可以carry巨大流量的新生代歌手的市场号召力。在2016年道略演唱会新生代歌手票房排行榜(30岁以下歌手)中,鹿晗、华晨宇分别以2312万和2287万的票房收入位列一、二位,代表了这个进击中的年轻歌手群体,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巨大市场潜力。

华晨宇

这些流量歌手能不能扛起整个演出市场,除了受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更要看音乐演出市场中供求各方的成熟度。无论是主办方、艺人还是消费者,可以看到,内地的音乐现场演出市场仍未被完全打开。虽然“消费升级”经常被挂在嘴边,但人们对5块钱在线买一张数字专辑和花200元去现场看演出,在消费需求和理念上,仍是不对等的。

“流量”绝对不是坏东西,利用这些流量去引导行业的发展活力,逐步实现线上数据和线下演出市场的“零时差”,以及对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继续培养,都需要时间。

因此,扛不扛得起,需要时间说话。

(来源:音乐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