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半個世紀中法情——記新中國首批公派留法學生回訪法國

text

新華社法國雷恩5月28日電特寫:半個世紀中法情——記新中國首批公派留法學生回訪法國

新華社記者張雪飛

應強

上個世紀某個秋日的雷恩市街頭,幾名意氣風發的中國青年並肩而行,愉快地交談……法語課上,嚴肅專注的語音練習;文學課上,熱烈深入的討論……27日下午,18名新中國首批公派留法學生自發組團,再次遠渡重洋,重返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首府雷恩市。他們圍坐在布列塔尼孔子學院的展廳中,仔細觀看著當年由法國當地電視臺拍攝的黑白紀錄片片段。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資料,將在座老人們一起帶進共同的青春回憶。

1964年,隨著中法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為了培養新中國對外工作迫切需要的外語人才,中國政府經過嚴格的選拔,派出103名優秀青年赴法國留學,其中包括21名外語院校法語專業畢業的青年外交幹部和法語教師,以及82名來自北京、上海、河北省和江蘇省的優秀應屆高中畢業生。10月底,新中國首批公派留法學生身著統一服裝、帶著統一的行李箱,分批乘坐國際列車輾轉多日從北京來到法國,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留學生活。歸國以後,他們投身祖國的建設,在外交、教育、經濟、文學、新聞、旅遊等領域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在場的老留學生中,第一個被大家在紀錄片畫面中認出的,是此次回訪團中最年長的、現已退休的外交學院法語教授張正中。年過七旬的他在掌聲中愉快地起身,舉起雙手向大家致意。他對記者說,過去的50年裏,儘管曾多次來法國,但這是第一次重返雷恩,而第一段影像資料裏記錄的便是他們到達雷恩的第一天。

“雖然曾經就讀的雷恩大學文學院已經變成現在的雷恩第二大學,城市建設也有了大規模的變化,但上午參觀校園時,我仍然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曾經的教學樓、食堂都幾乎保持原樣,市中心的建築格局也沒有什么變化,一眼就能認出”,張正中高興地與記者侃侃而談。據他回憶,在21名當時已學過法語的留學生中,他和另外17名同學一到法國就來到雷恩大學文學院註冊學習,另外3人留在巴黎學習。那些在國內沒有學過法語的高中畢業生們,則在巴黎開始語言學習,為進入大學做準備。

談到當年的學習生活,張正中說:“雷恩大學文學院特別設立了外國留學生班,以18名中國留學生為主。學院為我們開設了法語課和法國文學、歷史、地理等課程,希望將一切與法國相關的知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全面地了解法國。同時,我們還被安排同法國大學生一起修兩門專業課:國際關係和經濟學。受聽力水準所限,我們最初在專業課的理解上困難比較大,時常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但經過努力,僅僅過了幾個月,聽力就有了很大提高,上課也跟得上了。”張正中教授在外交學院從事法語教學幾十年,雖早已退休,但如今依然活躍在北京法語培訓學校的課堂上,培養著一批又一批懷揣夢想、準備赴法留學的年輕學生。

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是布列塔尼孔子學院法方院長海百川為老人們精心準備的一份特別禮物。他用流利的中文說:“我曾無意間在網絡上發現了其中的一段紀錄片。得知這些留學生們要回雷恩訪問時,我就決心一定要播放給他們看。那之後,我又非常興奮地搜索到了第二段紀錄片。”看到老人們如此開心和激動,海百川也感到無比欣慰和滿足。

紀錄片中另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我國當代著名文學翻譯家李玉民坦言,雷恩大學兩年的學習給他打下了良好的法國文學基礎,對他後來從事了30餘年的法國文學翻譯工作幫助極大。李玉民是首都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教學之餘,他翻譯了大量法國文學作品。他表示,雖然來法留學前已經在北京大學學習了6年法語,但那時的學習僅限於課本,且脫離法國實際生活,他也從未跟法國人直接接觸過。他雖然對法國文學興趣濃厚,但當時課本上有關法國文學的內容也只涉及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有關法國現代和當代作家的內容,都是到雷恩留學期間才補上的。在後來的教師生涯中,李玉民也充分發揮了他在法國文學方面的專長,教授法語、法國文學、法國文學翻譯等課程。

此次回訪活動的組織者之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資深記者操桂香說:“因為我們是國家公派來法國留學的,都懷著未來要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每天都埋頭努力讀書,一心想掌握好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技能。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走出國門,赴海外留學。新時代的留學生們比我們更幸運,也更活躍、更有創造力。希望青年留學生們能夠努力學習更高水準的科技知識,將來更好地為祖國服務。”

中國駐法使館教育處公使啣參贊馬燕生表示,“作為中法建交後首批公派留法學生,你們是中法關係50年的見證者,也是兩國關係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促進中法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中法兩國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今日中法關係的良好局面,和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