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此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新探索:法制、体制、机制”。
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同志围绕产业园区法制、体制、机制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了浦东新区开发和管理的经验和体会,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新闻中心根据赵主任演讲内容整理了以下文稿,欢迎大家进一步交流。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浦东新区原党工委书记赵启正
很高兴参加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这唤起了我很多的回忆,也感受到了现在我们高等院校在产业园区研究方面的贡献。刚才任浩院长说是抛砖,那这个砖抛得很漂亮,我最受启示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精细抽样、条理分明,使别人可以按照他们研究的方向和轨迹继续开拓。法制、体制、机制这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对于在座的开发区和大企业的领导来说,如果法制、体制、机制之间很融洽,我们就会感到园区治理和发展比较顺利,成果比较鲜明;如果这几方面有冲突,而且这些冲突并不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所造成和所能克服的,那我们就会感到很困惑、很痛苦。法制、体制、机制这三个题目到了园区领导者那儿,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是混起来的。
回忆到浦东开发的初期,缺少有关法治、体制和机制的规定,当然也没有经验。我们就是依靠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指导思想去创新,1990年,虽然宣布了进行浦东开发,但并没有成立浦东新区,只在地图上有一个勾画的区域,实际上不存在这个地区的党的机构和行政机构。为响应小平同志的号召,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成立,我是1992年下半年去的,成立了筹备委员会。今天说起以往的事情,就有点考古的感觉,但的确,当时浦东开发的时候,我们不仅遇到法制、体制、机制三个方面不清晰的困难,更受到国外政治环境的困扰。今天这种困扰仍旧存在,只不过因为中国现在强大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些不和谐的外部声音,如果没有今天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会说得很清楚,跟人对话的时候,就会缺乏信心。今天我们的信心就比较强大了,也许这个论坛以后能扩展成为一个国际的对话。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三个感想,也是对任浩院长讲话的三个注解。第一,当初浦东开发的时候,对这三个问题我们的经验体会;第二,十九大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第三,着重说明一下“一带一路”、“走出去”,是谁“走出去”?是企业的“走出去”,是产业园区的“走出去”,它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不是一个政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一、浦东开发的经验体会
在1996年1月,美国的第四大报纸《波士顿环球报》发了一篇超过半版的文章,还配了一幅漫画,题目是“我们该怕中国吗”?(见图一)这个作者写到,“我访问了上海市的副市长赵启正,他坐在旧式的沙发上操作着新式的多媒体,向我们介绍了一个野心勃勃的浦东开发计划,假如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实现的话,中国就不仅是政治大国、技术大国,也是经济强国了,我们该怕中国吗?”实际上,这是最初的中国威胁论的草稿,里面作了很多论证,觉得中国还是有可能威胁他们的。因此还配了一张漫画,用筷子夹着油炒的美国国旗。我给总编写了一封信,我说1995年是战胜法西斯五十周年的纪念,中美曾是盟国,在这个时候我们理应提升中美关系,但你却发表了这样的文章和漫画,我希望你能刊登我的不满。结果,他居然就给登报了,加了一个标题“中国人不喜欢弱肉强食”。
图一《波士顿环球报》刊登的“我们该怕中国吗”
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他曾经来到上海,说“浦东开发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波将金村’”,大家知道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的波将金村是只建了墙壁的一个假村庄。我想请他回来看看,不过他不幸去世了。当时西方媒体说浦东新区开发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行动,我们不断地向外表达实际的进展,现在这样说的就比较少了。
如果我们对外讲不好中国故事,人家就不承认我们的成就。现在他们承认了。图二是2010年美国网上的一张图,有网友留言,第一个人说,你看这二十几年中国人做了多少事,上海世博会就相当于一个国际建筑的展览,而我们美国仅喊口号,没有做什么;第二个人说,不要为中国人吹,他们建了房子,污染了空气,你看多黑;有人反驳说,你看看清楚,这是夜景,可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逐渐被外国人所承认。
图二 浦东新区今夕对比
1.浦东开发的硬成果
浦东开发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就,凡是用数字描写的,我管它叫硬成果,对于硬成果,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差不多,就以数字给大家汇报,实际上不容易留不深刻的印象。对于浦东的硬成果,我只说一句,到2009年并入南汇之前,浦东经济规模相当于1990年整个上海市经济规模的两倍,这里是去除了通货膨胀,并且产业结构是远远好于当时老上海的。所以说浦东开发第一阶段应该已经完成,但是今后的浦东进展的统计比较困难了,因为把南汇并进来了,原始数据变了。
2.浦东开发的软成果
软成果是不能用数字描写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法制、体制、机制,最后表现在管委会能不能有一个思想的路径,有没有一个开拓和建设的办法或逻辑,以及这些思路能不能顺利的执行。当初我们提出来这些观点,实际上是我们开发的思路,比如:
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这是为了把上海培养成为一个能进行世界经济对话的城市。当时中国没有像纽约、法兰克福、东京这样能够进行世界经济对话的城市,而开发浦东,就可能使上海具有这样的资格,所以是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就是说浦东开发不是建立一个很单纯的工业地区,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地区;
浦东开发不只是项目开发,而是社会进步,是争取社会的全面进步;
浦东开发不仅吸收世界的资金和技术,还要吸收世界的智慧;
法规和规划先行,避免因为更换领导班子,而较随意地变动规划;
各种项目中,金融、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先行;
一流的党建带动一流的开发,勤政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
这些软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四小龙也有经济开发区,也有高新技术区,但西方对于四小龙是比较宽大的,高科技肯给他们,金融支持也肯给他们,经济的遏制和制裁更是少,但对中国不同,对中国是比较刻薄的,他们很怕中国崛起,所以中国开发的内涵,我们的做法和四小龙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蕴藏在这些软成果之中。这些软成果是我们当时提出来的,并不是现在总结出来的。
二、十九大关于完善和深化体制改革论述
我把十九大里所有关于体制改革的内容整理出来,共找出了十一条,实际上不止。所以说我们涉及的问题,在十九大当中都已经提到了,就看我们是否认真的做。
十九大关于完善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有: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管制体制;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善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等等。
在这十一条中,跟我们论坛主题特别密切相关的是: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把这三个换一个表达方式,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处理好园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就是要处理好园区与企业和社区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就是要处理好园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要强调的是管理部门要放权,该管的管,该扶植的要扶植,现在简称叫“放、管、扶”,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服务精神。
三、产业园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基地
十九大报告说得很清楚,中国将继续发挥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一带一路”就是中国智慧和力量。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016年,中国企业输出资本1380亿美元,同比增长44%,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对外投资国,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开放初期没有想过我们会输出资本,那时我们都是拼命的吸收资本。“一带一路”走出去并不容易,会有很多障碍。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和特朗普会谈之后,我带了一个高层智囊代表团去美国,在纽约和美国的亚洲协会跟当地的智库做交流。陆克文是原澳大利亚总理,现在他在美国当教授,是亚洲协会的副主席,他以一个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国人,做中美之间桥梁的姿态出现,他说,你们搞“一带一路”那么大的计划为什么?比马歇尔计划还大三倍!沿途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怎么应对?项目的金融服务怎么做?到底准备花多少钱?项目是中国自己管理,还是移交,还是中国拥有?中国操作的透明度如何?美国可以充当什么角色?他还说,美国一定会继续提出尖锐的问题。尽管,在座很多企业都有“走出去”的经验,但我还是比较保守的说,不知水深浅,先要探测,再谨慎下水。去年,我到非洲去了坦赞铁路的达累斯萨拉姆车站,非常干净,但售票站不开,怎么回事?运行班次很少,一个礼拜开两次慢车,好像效益很不理想。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走出去”的一个优先路径,是中国智慧的表现,是大国外交、和经济外交协同的走法,所以需要大家支持,需要产业园区的支持。但走的过程中,如果想摸着石头过河,石头在哪儿还得找一找,也许去看看我们以前在外面做的这些项目,有很多成功的,也有不那么好的。所以说,“一带一路”,我们产业园区的确是一个基地,是“走出去”的根据地,但怎么走?下次论坛也许可以更集中的讨论。
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产业园区重任在肩。我们由一个高速的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处于转型期。对同济的产业园区研究工作我赞赏,也很支持,希望“同济100强“能够做得更好,做得像财富500强一样有名望、有权威,那样它对于产业园区会有鼓励和指向作用。同济100强要出名,还得把分子变大一点——调查的企业再多一点,希望同济大学能成为产业园区研究的一家最权威的机构。
(来源:同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