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苗之路|中国:全技术路线并进,Ⅲ期试验数远超英美

澎湃新闻

text

【编者按】

9月,全球很可能正式迎来第一支新冠疫苗。此时距离已知的首例新冠肺炎病例被发现,不足10个月。这一速度远超一般疫苗研发所需的8-10年时间。

全球研发者争分夺秒,170款候选疫苗涌入赛道。

其中,来自中国(4)、美国(2)、英国(1)的共7款候选疫苗率先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最后冲刺阶段,俄罗斯疫苗“卫星V”异军突起同样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以各国政府为代表的全球买家也已抢先下单,“疫苗争夺战”一触即发。

从今天起,澎湃国际推出“全球疫苗之路”系列报道,全面剖析疫苗研发赛道上的“竞速者”们。

全球疫苗研发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美英三国领先的疫苗研发团队身上。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7月底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他曾向中方提出请求,希望菲律宾能够成为首批用上中国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国家之一。

8月11日,今年1月就开始进行疫苗研发的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进展非常快,好于预期。下半年的中后期,最晚明年年初,全国、全球都应该能用上灭活疫苗”。

中国在这场疫苗竞赛中处于什么地位?采用了什么方法?如何赢得同行的肯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此进行了梳理,以探中国疫苗之路。

技术路线全面铺开

在全球研发疫苗的5种主要技术路线中,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研发团队的身影。

“科研攻关组把疫苗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布局了5条技术路线来同步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了12项疫苗的研发任务。”《科技日报》7月7日的一篇报道援引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的话称。报道指出,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有5条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基于mRNA和DNA的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日经新闻》8月17日一篇文章指出,虽然不清楚最终哪种疫苗可以投入实际使用,但中国选择尝试不同技术路线来研发疫苗,不失为明智之举。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微信公众号4月27日的一篇文章透露,今年1月19日,中国生物成立了由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挂帅的科研攻关领导小组,在全病毒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蛋白疫苗两条技术路线上并跑开发新冠疫苗。其中一款灭活疫苗由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协同攻关,另一款灭活疫苗由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

此外,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科兴生物合作研发的疫苗“克尔来福”也属于灭活疫苗。5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领衔联合多个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Science)发布了全球首个新冠疫苗动物试验结果,研究证实,“克尔来福”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这是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以上三种疫苗目前均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可以说,采用这种方法的中国疫苗研发团队,在目前的疫苗竞赛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日经新闻》评论称,灭活疫苗技术自2008年以来就是中国防疫工作的核心,而这部分能力还要归功于过去中国在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和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方面的经验。

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网站介绍,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经典技术路线: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然后将其灭活,使之没有毒性,但这些病毒的“尸体”仍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免疫细胞记住病毒的模样。

虽然灭活疫苗研发的工艺路线比较成熟,量产相对容易,但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医学教授金冬雁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灭活疫苗的研发对生产场地安全防护等级有较高要求。此外,灭活疫苗还可能造成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可使原有的感染加重,引起严重疾病),使病毒感染加重,导致疫苗研发失败。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正在研发的近两百种新冠疫苗中,使用灭活疫苗的仅有14种,而采用最多的则属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共有49种。

核酸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将编码的病毒蛋白基因RNA或DNA直接导入体内,利用人体细胞在人体内合成病毒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相当于把一份记录详细的病毒档案交给人体的免疫系统。核酸疫苗流程简单,研发速度快,虽然目前世界上中、美、德各国研发团队和药企都在研发核酸疫苗,但核酸疫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未有过获批的先例。

中国处于疫苗研发前列的唯一采用核酸疫苗技术的“ARCoV”疫苗项目负责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秦成峰早在6月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就指出,国产的核酸疫苗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其中一个就是其冷链成本低,容易实现人群大规模接种。此外,核心原料和设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可迅速提高产能。

此外,由中国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制的“Ad5-nCoV”疫苗使用的是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中国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团队采用的则是蛋白质亚基疫苗(又称重组蛋白疫苗)技术。

目前,由于我国仅剩少量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具备在国内进行需要大样本量的Ⅲ期临床研究的条件,多款候选疫苗已选择在中东、南美等地开启了Ⅲ期临床试验。

科学家“以身试药”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目前最关心的无非是什么时候可以接种疫苗,以及接种的疫苗是否安全。为此,除了对疫苗进行争分夺秒的试验之外,医学专家们也在身体力行地证明疫苗的安全性。

5月29日,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国药集团所属四级企业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内的180名志愿者带头接种了新冠灭活疫苗。7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一场网络研讨会上也透露,自己已经注射了一种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希望通过此举增强公众信心,在疫苗获批后接种。

对此,最早注射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的杨晓明日前在央视新闻《相对论》节目中指出,任何一个实验室或者动物体内的有效性、安全性试验,要真正进到人体,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谁去做第一个人体的试验,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但正是因为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有大量科学数据支撑,并且坚信疫苗的安全性,这些医学专家们才有勇气“以身试药”。

除了勇气,他们更多的是对国产疫苗有底气。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这两个研发团队在6月公布了其研发的疫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均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

6月23日,国药集团在阿联酋启动国际临床Ⅲ期试验,这也是中国原创的疫苗首次在国际上开展Ⅲ期临床研究。8月20日,继阿联酋之后,国药集团连续公布了将在秘鲁和摩洛哥开启国际Ⅲ期临床试验的消息,国药集团下属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众号文章对此称,这标志着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国际临床试验进程全面提速。

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核酸疫苗“Ad5-nCoV”于3月16日开始Ⅰ期临床试验,4月12日开始Ⅱ期临床试验,8月9日进入临床试验最终阶段,并在8月11日获得了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目前,据媒体援引康希诺公司公告称,该疫苗已经可以在中国军队内部注射使用。6月25日,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批准其为军队特需药品,有效期1年。

更严格的疫苗审批标准

中国此次在疫苗研发上的进展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8月14日讲述全球疫苗竞赛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在疫苗专业方面的历史较短,但中国有规模优势。根据《2018-2022年中国人用疫苗行业报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40家疫苗制造商每年共提供超过10亿剂疫苗。

CNN进一步指出,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9种疫苗中有9种都来自中国,其中有4种都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占据目前全球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数量(8种)的一半,远超英美等其它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研发新冠疫苗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也有目共睹。CNN援引中国政府6月发表的一份文件称,中国科学家和官员正在与国际合作伙伴、医疗机构和专家合作,以确保疫苗工作的透明度。“尽管疫苗研发速度大幅加快,但中国政府仍坚持安全原则。”CNN写道。

截至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团队已分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柳叶刀》、《科学》等多个国际医学期刊上刊登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8月13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来自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灭活疫苗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全球新冠灭活疫苗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临床试验数据文章。

8月14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5个指导原则的通告,使得我国新冠疫苗的临床研发有了可参考的国家级技术标准。

药品审评中心方面表示,为加强对新冠疫苗临床评价的指导,推动新冠疫苗尽快上市,参考世卫组织发布的目标产品特性形成了本指导原则。为确保上市广泛应用的新冠疫苗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药品审评中心提出,其对目标人群的保护效力最好能达到70%以上,至少应达到50%。除此之外,疫苗最好能提供1年及以上的保护,至少提供6个月的保护。疫苗上市后,“应继续观察在大范围接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和临床保护效果,并对保护持久性继续进行研究”。

这对于近日有关新冠疫苗有效性和持续时间的争论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该指导原则发布三天后,医药行业信息网站FiercePharma发文称,中国监管机构对新冠疫苗的审批甚至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加严格——根据FDA今年6月30日发布的新冠疫苗指南,新冠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到50%才能获得批准。

FiercePharma指出,与中国颁布的标准相比,FDA没有提出“70%”的目标,也没有具体说明预计疫苗的防御能持续多长时间,只是说他们希望在所有研究参与者完成疫苗接种后至少六个月内进行安全评估。

此外,FDA在发布的指南中,对于是否能在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完成之前批准紧急使用疫苗持保留态度。该机构没有给出这一途径的具体细节,但表示将根据“与产品相关的现有科学证据的总体情况”逐案做出决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