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泉清真寺——民族融合的見證者

新华社

text

記者近日來到青藏高原東部山脈上的一座名為洪水泉的清真寺,阿訇馬青林帶領十幾個穆斯林少年正在閱讀阿拉伯語的《古蘭經》。若非親眼所見,人們很難將這裡與印象中的清真寺聯繫起來。

青磚鋪地、木梁層疊,未經任何油彩粉飾、飽滿柔和的磚木雕刻和六角尖頂樓閣,無不透露出非穆斯林建築風格的元素。這裡就是洪水泉,一座因大量融合漢、藏建築文化而聞名的清真寺。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許顯成說:“這座始建於明代、擴建於清朝的古寺,是中國西北地區現存修建最好的清真寺之一。然而,清真寺普遍具有鮮明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在這裡卻不多見。

記者看到,整個寺院由照壁、山門、喚醒樓、碑樓、禮拜殿及學房組成,均按照中國古典漢藏寺院形體而建。在標誌性建築喚醒樓的入口處,刻有木雕“菊竹梅蘭以及“八仙桌、虎爪凳等漢文化中使用的吉祥圖案。

藏文化在此也得到充分展示。在大殿殿脊正中,豎立著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三隻彩塑磚雕寶瓶,據說是來自當地藏傳寺院的饋贈;在大殿的隔扇條環板上,刻著由法輪、寶傘、蓮花、法螺等八種象徵吉祥的器物組成的佛教“吉祥八寶圖案。

“這在我國清真寺建築中很罕見,是宗教和諧的象徵。寺院修建之時,來自中原地區不同民族的300名工匠匯聚在此,每一根木、每一塊磚的背後都隱藏著各民族和睦相處,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馬青林阿訇說。

洪水泉清真寺雖年代久遠,但建築技藝之高、用料之精令人驚嘆。許顯成告訴記者,僅支撐喚醒樓的一根通天柱當年就在甘肅和青海之間的驛路上“走了四年;遍佈建築群中的精美雕刻歷經風雨依然栩栩如生;錯綜複雜的地下排水管網系統至今任然能正常使用。

“雖然清真寺吸收了大量漢、藏文化,但還是保持了伊斯蘭文化最基本的建築要求,比如主體樓一定要坐東朝西等。馬青林阿訇說。

許顯成告訴記者,2013年洪水泉清真寺入圍全國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國家文物局將投資5000萬元對寺院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保護、修葺,古老的寺院在原有基礎上還將擁有最先進的消防系統。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不同民族雖然信仰相異,但都有著一顆嚮往和諧的心,洪水泉不僅是一座寺院,而是見證中國上下五千年民族交往融合、互吸精華的典範。平安縣常務副縣長劉貴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