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工艺美术走向“两极化”

text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存在脱离现实生活需求的问题,盲目商业开发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肢解和破坏,致使不少工艺品缺乏中国美学格调。”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潘鲁生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适用于“新消费观”和当下国人生活品质的工艺美术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健康发展的短板。在此背景下,“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落地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凸显出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近日启幕,展期预计1个月,共展出近270件/组作品。本次作品展不只是“民间工艺展”“工艺美术行业展”,更是鼓励全民参与、共探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表达及生活应用的“工艺美术创新展”。其中,潘鲁生的织绣工艺作品《大匠丝路》运用长卷形式,描绘了在南北丝绸之路上的传统工匠技艺场景;王建中的玻璃工艺《创世》透过玻璃材质的光学特性,在光线与色彩的交替烘托中完成有形与无形的转换;纸艺作品《内卷的妈妈》将传统纸艺从平面使用升级为立体呈现,希望通过作品表现对现代妈妈承受家庭和社会双重压力的共情。

“很多国家都有传统工艺,但像中国这样的集大成者非常少,各种传统工艺如青铜、瓷器、漆器、造纸、织绣等基本都能在中国找到,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潘鲁生举例称,西式餐具比较简单,而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盆、碗、锅等几乎所有餐具品类,在彩陶时代就已完成器物造型。传统工艺包含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认识、选择和应用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并以工艺技术为支撑进行艺术创造,在日用、礼俗、装饰审美中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受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影响,将“包装饰品”等带有实用功能的美术品类归纳为“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兼具艺术和经济价值。中国传统工艺美学观念贯注于衣食住行用日常起居及生活器用的各个层面,形成独到的工艺造物文化,培育了讲究而适宜的生活美学。”潘鲁生认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存在两极化倾向,“一方面过于盲目追求高端工艺美术品,市场炒作虚假豪华;另一方面,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低端工艺美术品,粗制滥造、批量复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冲击加之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度不够,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生活记忆不同程度消解,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消费群体等在传统美学熏陶上相对不足等。如今在新时代,国人的生活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消费观”日渐成为主流,对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美术品的依赖度剧増。

潘鲁生认为,当代工艺美学的建构不能片面追求“竞今疏古”,脱离传统而凭空创造,而应植根中华美学传统,同时融会时代发展的价值导向、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倡导创造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及美学意义的工艺品,唤醒传统生活美学精神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