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倡古代“拱手礼”:见面不握手 防“疫”拾传统

中国新闻网

text

1月20日,甘肃省武威市开展“见面不握手·拱手更有礼”青少年文明实践活动。 杨艳敏 摄

(抗击新冠肺炎)甘肃武威倡古代“拱手礼”:见面不握手 防“疫”拾传统

中新网兰州1月22日电 (记者 魏建军 艾庆龙)“见面不握手,防‘疫’拾传统。”甘肃省武威市委党校讲师何惠芳说,在武威推行拱手礼,有千年文化积淀,既重拾了中华文明礼仪,在疫情期间,也避免了手与手接触交叉感染。

自近日武威推行拱手礼后,点赞声不断。网友“黑板长城讲坛”评论说,武威威武,凉州有礼!“雄心一片在西凉”留言道,中华礼仪之邦,拱手代代相传。带有当地饮食文化符号名称的“三套车(旭)”写下:拱手亦相厚,文明复古礼。

图为武威市博物馆内古人行“拱手礼”场景。 魏建军 摄

“拱手礼”也称作揖礼,是中华传统的见面问候礼仪,源起西周,几千年来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国人文精神,展示了国人自谦而敬人的品格特质和文化自信。“此次推行的拱手礼,不完全等同于作揖礼,去繁从简,适应当代人社交节奏。”何惠芳说。

武威,古称凉州,曾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丝绸之路”要隘,河西走廊“门户”,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武威推行拱手礼,自古就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

图为武威推行的“拱手礼”手势标准。武威市文明办供图

日前,武威市文明办下发了“拱手相见,有礼有距”推广普及“拱手礼”倡议书,号召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社交等各类场合率先行“拱手礼”,积极向身边的亲友宣传。青少年从同学交往、拜见长辈等生活礼仪做起,主动行该礼,争做文明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示范者。

武威市文明办副主任刘英博表示,市民自觉行“拱手礼”,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在日常交往、亲友会面、文体活动等场合自觉行“拱手礼”,争做文明有礼武威人,让“拱手礼”成为提升个人修养、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引领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这也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种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刘英博说,大家已经习惯了握手,该礼仪刚开始实行难免有点不适应,但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身边人逐渐行此礼,多打几次招呼就适应了,以后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大学生王斯佳认为,按照平常,人与人见面时,通常握手或者拥抱,但在疫情期间,有时难免会有“想握不敢握”的顾虑和尴尬,拱手礼倡导见面不握手,既能避免这种尴尬,又不失传统礼仪,一举两得,“见面不握手,拱手更有礼。”

为更好普及该礼仪,武威市连日来已举办了6期“拱手礼”培训班,对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交方式,践行文明新风,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民众文明素养。

武威市凉州区文庙路社区工作人员曹晓萍说,拱手礼避免了握手的一些弊端,民众还是非常容易接受,只不过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而已,但行拱手礼的规范动作,很多居民可能不了解,因此,社区工作人员需率先带头,向居民普及拱手礼正确姿势。

曹晓萍介绍说,平辈可直身行礼,遇长辈可微躬,“男左女右”,男性右手实拳,左手五指并拢包于右手之上,两脚自然分开,身体直立,目视对方,面带微笑行李。女性手势则相反,但为表现东方女性矜持、优雅、含蓄、内敛气质,两臂稍向内回收。

“礼是承载情义的载体,一抬手,一鞠躬,浓浓的情义在无接触的‘拱手’中得以表达。”刘英博表示,重执拱手礼,既是礼仪文明在现代社会传承复兴的一个开始,又是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缩影,还可以减少病毒、细菌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一定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