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获科技大奖”,慎言这是“资源错配”

新京报网

text

这些年来,“学者型官员”群体动辄被聚焦。9月6日,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名单正式公布,这将“学者型官员”卢柯带入公众视线。

卢柯有两种身份备受关注:他是四名获奖者之一,这次获得的是“物质科学奖”;他还是辽宁省现任副省长。

“副省长获科技大奖”,一时间霸占了热搜榜。

“副省长拿下中国诺贝尔奖”的“反常”与寻常

设立于2016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已经是5次颁奖了,但今年因为巨额奖金和卢柯的“双重身份”而格外受关注。

要知道,未来科学大奖在我国素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能获得该奖项的科研人员,也是深耕专业领域多年的专业领头人。因此,每年对于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舆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次也不例外。这次跟卢柯一起获奖的,也都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学术大拿”。

但从社交平台一些网友的评论及结合自身经历来看,对于卢柯获得“物质科学奖”,我也观察到一些人的困惑。

比如,有人疑惑,一个行政事务缠身的副省长怎么还能专注于科学研究,甚至做出巨奖级成果的。

其实,未来科学大奖奖励的是20年来的科学成果。从公开报道里卢柯的工作经历就可发现,他这次获奖的“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主要是他从1997年到2003年带领团队完成的,也正是在2003年,38岁的卢柯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而他的从政之路,是从2006年担任九三学社辽宁省副主委开始的,此后,2012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2018年才调任辽宁省副省长。

而此次,凭借一流的科研成果荣膺科学大奖之后,卢柯才进入了舆论视野。

▲图片来自官网。

如何让学者型官员充分发挥作用

近年来,“学者型官员”备受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到地方,让一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领导岗位,这是决策科学性的必要保证。一批学者型官员带给各级领导机关的,不只是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基于科学精神的新型工作风格和新型工作思维。

因此,选拔一批学术成就出众而且也具有管理经验和管理才干的优秀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

如果查询一下资料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年来,著名科学家走上高级领导岗位的并不是个例,两院院士中,像卢柯这样,在各地省级党委政府中担任副省级职务的,已有四五位。当然,从整个国家高级领导干部队伍结构看,这样的学者型官员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少。

眼下除了选拔更多优秀学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如何让这些学者型官员充分发挥作用,让他们能够像当年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一样,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有针对性解决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难题。

我们从这次卢柯获奖的报道中看出,卢柯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后,科技就是他分管的工作领域之一,卢柯长期带领团队从事科研攻关,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乃至弊端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说实话,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在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管理的角度讲,许多政策自有其合理性。但行政化的管理容易形成管理本位思维,无形中忽略了科技管理的目的。

因此,当下的科技管理体制,小到科研经费的使用、大到科研成果的转化,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免有一些怨言,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存在,长此以往也会影响我们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卢柯的科研经历或许对破解这道难题不无裨益。

我们相信,在卢柯这样优秀科学家的影响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容易在尊重科技规律与提高管理效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如果一位走上领导岗位的优秀科学家能够在很多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对国家的贡献,决不在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之下。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