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安多卓格小区努那家的逆袭人生

中国新闻网

text

中新网客户端那曲7月27日电(左宇坤)7月中旬,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区安多县骄阳正烈,但人们仍需要身裹厚外套御寒。虽然不足10℃的日间温度对不少内地城市来说像是过冬,但安多县帕那镇的卓格小区居民努那的儿子,今天要放暑假了。

“他的妈妈今天去学校给他开家长会。”面对记者,努那有些腼腆。在他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家里,桌子上传统的酥油茶、藏式点心和现代的饮料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矛盾又和谐的画面。

努那说,他的儿子喜欢喝饮料,但之前也不是想买就买的,要走两个小时的路才能买到。现在呢,小区就有商店,下楼随时可以买饮料零食。

“别说喝饮料了,之前用水都是难事儿。”努那一家之前用水,夏天靠储存的雨水,要步行半个小时取水;冬天更难熬,能得到的水源只有冰块。现在小区里就有两个水井,方便了不知道多少。

交通不便,水电不便的日子离现在并没有太远。2016年,努那还在离卓格小区70多公里外的措玛乡过着贫苦的游牧生活,放牧只能给他带来平均每天15元左右的收入,是措玛乡的贫困户之一。

让这一切改变发生的转折,在2017年。享受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努那家搬迁进入安多县卓格小区。

卓格小区的文艺演出和政策宣讲会现场。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卓格小区作为安多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之一,共吸纳安多县帮爱乡、措玛乡、强玛镇等12个乡镇的易地扶贫撤户210户、861人。小区于2017年10月底竣工验收,同年12月6日小区进行分房,于2018年1月1日举行安多县卓格小区搬迁入住仪式,入住率达100%,群众满意度100%。

“满意!当然满意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努那还是难掩激动。他回忆道,之前要想去县城,得周围六户一起“拼车”,共坐一辆大车颠簸差不多两个小时,路上还要惦记着卖牛粪换路费。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皮卡车,半个小时就能到县城。

买车不是易事,还是要仰仗经济水平的提升。离开牧区后的收入来源靠什么?努那说,县里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宾馆,自己平时在那里打工,因为勤劳能干,每月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他的妻子曲吉则参加了安多县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目前在一家藏式茶馆里打工,每月也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工作之外,老本行也没落下。努那在牧民合作组织里帮忙放牧,一年额外收入了12675元;安土重迁的观念让努那的父母仍然在老房子放牧生活,安多县每年12月会有畜产品展销,大一点牦牛一头一万多元,多的时候能卖两、三头;夏天的时候,卖一些奶制品也能为家里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

卓格小区的居民住宅房屋。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现在牧区的老房子也做了加固和装修,也添置了很多新家具,取暖等也完全不成问题。”努那补充道。

游牧民族的取暖方式很特别,即使搬进了楼房,努那家还是保持着传统的烧牛粪取暖的方式。努那说,在冬天最冷的-30℃左右的时候,家里会牛粪和煤炭一起烧,室内温度能达到20℃以上,安多的冬天也不再寒冷。

如此“豪横”的取暖方式背后,依靠的是卓格小区扎实的基础设施保障。以前在牧区的时候,家庭用电根本得不到保证,家家户户还离不开蜡烛,杀了牛都没地方放。现在搬过来,生肉可以放到冰箱冰柜保鲜,家里还添置了电饭煲、榨汁机等新鲜电器。

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变化,还体现在“一老一小”的生活上。从牧区搬到卓格小区,努那的儿子进入安多县第二完全小学学习,路程只需要十几分钟;加入医保后看病都能按比例报销,一家老小有了病痛也不用忍者挨着,可以随时去县里的大医院。

那曲市安多县一景。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做梦都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句看起来有些俗气的话,却是努那一家真实的心声。

西藏和平解放前,当地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甚至很多农奴一辈子都跟牲畜住在棚圈里;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据统计,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

炊烟袅袅,哈达蹁跹。努那一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