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壟斷執法引外企擔憂“新保護主義”

亚太日报

text

4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鼇會見蓋茨基金會主席比爾·蓋茨。圖:中新社。

【亞太日報訊】綜合外媒報道,繼7月末微軟中國區的4個營業場所被突擊檢查之後,克萊斯勒、奧迪、奔馳又相繼遭遇中國政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甚至微軟還受到來自中國反壟斷執行部門的讓其配合調查的警告。

據港媒大公網報道,這一境遇令習慣了在華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心懸在高處,這些企業正陷入入華以來最大的煩惱期。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會否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

“中國沒有朝著市場邁進,而是開始使用更多種類的監管工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政治與商務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說。“這些行動不是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他們顯然想讓競爭環境向某些群體傾斜,我認為他們想要使用一些在我們看來更高級的工具。

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可能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它披著公正監管的外衣,主要目的卻是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強大的大型國有企業。

中國政府則聲稱,自己正在利用2008年首次頒布的反壟斷法,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使其免受價格欺詐或其他類型的侵害。

“如果中國將成為美國和歐盟之外,國際反壟斷體係的第三條腿,現實也的確如此,那麼關鍵的問題是,中國將采取何種模式?華盛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傅強恩在電話采訪中說。“它將更偏向於社會主義的、國家運營的模式,亦或以市場和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還是介於兩者之間?我覺得我們還不知道答案。

而外資公司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中國通過三個不同的國家機構來實施反壟斷法。商務部負責監督並購交易,發改委監管定價問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管理生產配額等非定價問題。

報道稱,微軟等企業也並非只在中國遇到了消費者的不滿和監管部門的嚴密審查。但在應付中國各地大量彼此獨立的監管機構時,跨國企業似乎正面臨新的重大挑戰。

中國商務部會對國內和國外的企業並購進行核審,確保不會有哪家企業通過並購控制住國內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這種對並購交易的審核數量在增多——2013年就207宗並購案做出了裁決,比2012年多了26%,給這些交易制定了明確的條件。

除了商務部,中國工商總局和發改委從2013年開始也更高調地參與到了反壟斷案件中。發改委在2013年8月對6家嬰兒奶粉公司開出了總額1.09億美元的罰單,指責它們存在價格壟斷和反競爭行為。其中有5家公司是外企,包括美國的美讚臣,剩下的一家總部位於香港。針對高通的一項反壟斷調查至少從2013年底就開始了,此外還有數十家外國醫藥企業。工商總局則負責調查與定價沒有直接關聯的案件,一年前該部門對涉嫌濫用市場地位的瑞典食品包裝巨頭利樂展開了調查。

但是,“北京正在削減已經過時的政府幹預形式,而保護消費者和促進競爭的管制規定相應的必須擔負起重任,這就是為什麼習主席將這一點納入到他的改革規劃裏,紐約經濟和政治諮詢公司榮鼎諮詢創始合夥人榮大聶說。

執法者本身看起來也承受著中國經濟決策轉變的壓力。手握重權的國家發改委在傳統上一直是中國最高層的經濟規劃機構,至今仍要負責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有能源企業的汽油等產品定價。

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臺後,發改委的影響力在減弱,一些經濟政策的監管被轉移到了新成立的委員會,由他本人領導。通過執行反壟斷法規來強化自己的影響力,也許有助於該機構挽回這種轉變給它造成的損失。

此外,榮大聶注意到,“在中國最近這次對競爭政策的熱烈擁抱中,外國公司占據的比例似乎格外高。實際上,涉及外國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比較容易成為新聞熱點。

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外國企業更容易遭到調查,因為它們通常沒有那種深厚的政治關係,尤其是像能源和金融等至今仍由國家控制的產業。

其實,微軟在中國的人脈,外國公司鮮有能及。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和習近平多次見面,探討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慈善工作,並於2006年在華盛頓州麥地那家中宴請習的前任胡錦濤主席。然而此後中國政府對西方技術供應商日益警惕,尤其是在斯諾登披露了美國政府的監控活動後。

所以微軟公司高層並不十分清楚,中國當局認為微軟通過何種方式違反了該國的反壟斷法。微軟幾個月來一直在私下裏與工商總局官員接觸,商談有關競爭的問題。一位要求匿名的會談知情人士稱,談話的氣氛是友好的。因此當調查人員突擊搜查微軟辦公室時,公司高層是始料未及的。

對此,官媒《人民日報》曾刊登文章稱,外國企業要適應這種更嚴厲的調查。“未來,對於市場秩序的重視,還將不斷提高,文章寫道。“各類企業都應該在新監管常態下,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