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3月末,38歲的北大畢業生陳華從北京飛往杭州,重新進入大學,開始了為期四天的封閉學習。並且,在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裡,每隔兩個月,他都要奔赴杭州,離開手機、放下工作,身份從創辦唱吧的明星CEO,轉變為一名普通學生,在封閉課堂中開始人生第二次教育經歷。
陳華加入的是湖畔大學。
湖畔大學,由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擔任校長,郭廣昌、史玉柱、馮侖等知名企業家擔任校董,招生對像是類似陳華這樣的創業者,意在培養未來中國的商業領袖。這大概是當前中國進入門檻最高的一所大學,無論校長、校董、老師、學生,皆是經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商業明星。
陳華去年11月成為其中一員。之前,這位北大畢業生曾開發出天網搜索引擎,創辦了酷訊,現在則作為創始人和CEO領導著一家估值42億人民幣的創業公司唱吧。不過,陳華在2015年陷入了對公司未來的長時間思考中,也曾考慮上MBA或者EMBA課程尋求答案,但在和湖畔大學相關人士溝通後,最終改變了自己主意。
與中歐、長江等商學院不同,湖畔大學,這所剛剛成立一年多時間、集聚了眾多商業領袖的大學異常顯赫而神秘。近日,陳華和《深網》講述了他如何加入大學,以及這所學校所教給他的東西。以下是《深網》對陳華口述內容的整理。
如何進入湖畔大學?首先,要有企業家精神。其次,別跟馬雲要簽名
我跟阿裡巴巴其實緣分挺深的,2009年離開酷訊後加入阿裡巴巴,待了兩年時間,也學到一些東西。但是在我當時那個位置上,其實也沒有機會聽馬雲站在我面前認認真真分享經驗和教訓,更多只能靠自己去感受。
去年8月,湖畔大學的人找過我,但我當時有點猶豫,以為這跟阿裡內部一個針對高管的“百年湖畔”培訓類似。拖到了9月,我又跟一兩個湖畔大學的學生仔細聊了一下,到11月才下定決心報名。
第二屆湖畔大學對入學者設置了一些硬性指標(注:硬性門檻為創業3年以上,團隊超過30人,年營業額三千萬以上),這個硬性指標只是一個報名門檻,但其實最後篩選,我發現還有一些更高的門檻在裡面。
這個門檻主要在於創業者本身,是不是一個所謂的企業家。
湖畔大學裡面講得最多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就是說看這批人是不是有夢想、有執行力、有野心,然後培養這批人成為像馬雲那樣有夢想的成功企業家。
我覺得湖畔大學主要看是否有“企業家精神”來篩選學員。湖畔大學設定一些最低報名門檻,比如說員工、納稅、收入,我覺得那都沒關系,比較虛,只是先把一些初級創業者篩出去。
當然,篩選有一個更長的過程,最後一道關卡是面試。
面試是這樣的,分小組,每個小組四五個人,然後一個小組有三四個面試官,我那個小組面試官有郭廣昌,還有兩個當時我叫不出名字來。
面試的題目是命題作文,要每個人畫一張圖,描繪自己的問題和夢想,然後去講述你的問題和夢想。面試官實際上是通過一問一答,了解你這個人究竟想干什麼事情,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其實畫得挺土的,有點像我產品規劃的一個大圖,涉及唱吧未來的業務布局的一些東西。
面試進行到一半,郭廣昌忽然問我們中間一個創業者,“你是不是富二代?”,那個創業者承認是。之前我也覺得他太厲害了,比我小這麼多,已經有兩三家上市公司,動不動還要再搞一家上市公司。面試官一問才知原來是富二代,人家老爸已經很牛逼了,那沒辦法。
其實最後二期學員裡面也有好幾個學員可以算是富二代,比如霍啟文(香港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之子)還是挺年輕。我們聊過幾次,但是沒有到業務層面去溝通,我覺得他挺有意思的。我們還一起玩過賽艇比賽,結果賽艇裡面特別猛的幾個人,就有姚勁波,有霍啟文。
當時還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馬雲自己講的,湖畔大學面試的時候,有一個面試者一進去,就非常高興地跑過來說要找馬雲簽名,然後馬雲當時就不是很高興,最後這個人也沒有通過面試。
不是說馬雲不喜歡那個人,而是說這個細節可能決定了你的眼光和視野,畢竟到了這個階段的創業者應該是見過世面的。比如說霍啟文,他確實挺不錯,有家世的人也多了去了,所以想想就沒覺得需要低人一等特別對待,就當好朋友一樣聊聊天就好了。
最終能進湖畔大學的,我覺得標准也不是完全按外面理解的是要多麼成功的公司,其實更多也要看這個人的魄力,有夢想,有野心,執行力又非常強。
學員裡面我對游族網絡CEO林奇印像還挺深的,因為他跟我最早面試的時候就在一個組,最後分組又分在一起了。他年紀好像比我還小一點,公司上市了,又在折騰《三體》電影。我覺得研究三體電影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有夢想的人,這個事情還挺有挑戰。以前我問林奇三體拍得怎麼樣,他還不吭聲;前兩天我又問他,說我能不能去跑個龍套,然後他告訴我已經拍完半年了,正在編排剪輯。
第一課:賽艇
面試過後,是四整天的學習,前面兩天玩賽艇,後面兩天是講課,第一課上午是開學典禮,下午是馬雲講,第二天是曾鳴(阿裡巴巴執行副總裁、參謀長)和Lucy(彭蕾,曾任阿裡巴巴集團首席人才官,目前為螞蟻金融服務集團CEO)講。
兩天玩賽艇,兩天上課,就是這樣子。
賽艇是抽簽分組,分成兩個大組,每個組裡面又分兩艘八人艇,兩艘四人艇。其實賽艇是國內比較少的一種娛樂活動,我覺得非常特別,它要求很好的協調性,艇上所有人,步驟必須完全一致。
這實際上是非常消滅你的創新性,你想任何創新都不行,你就必須跟上前面第一名,完全統一步驟,一出亂子,整個船就沒法動;然後統一步驟之後你會發現,忽然之間速度就上去了,然後有一個人節奏對不上速度就變慢了,而一下子全部對上之後,它的速度又飛快無比。那種感覺非常爽。
我是第一次玩賽艇,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我平時比較少運動,運動能力不行,但當時在我那艘艇裡面,結果我居然是年紀最小的,只能做組裡的生力軍了。雖然後來比賽輸了,我們還是非常高興地說我們終於拿到了亞軍,找到了一點大學的感覺。還是很激動。
分享失敗
我們的第一次課主要是阿裡的幾個負責人講,分享他們的經驗,比如說阿裡巴巴為什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一些理由。
但未來的課就不是和阿裡巴巴相關了,史玉柱、郭廣昌或者柳傳志等其他一些大佬們,都可能過來給我們做一節課或者兩節課的分享,三四個小時,就站在你的面前慢慢講,有問題現場問。
這些東西外面不見得聽得到,即使柳傳志這些大佬平時也會出來做一些公開分享,但那種分享有些東西他不會講——就像我出去分享的時候,很多東西也不講,因為擔心被傳播出去後,會傷害到我企業的形像,或我自己的個人形像。
但是在一個封閉的場所,約定了所有人不許對外分享,這個時候,反而有些問題就可以問得很清楚。比如真的有一些可能上不了台面的做法是什麼樣的。
到了創始人這個層面,很多問題是很痛苦的,要不斷去解決。所有的創業者,基本上晚上睡覺都睡不舒服,因為每天一堆事情煩死人,解決不完;然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各種痛苦,有時候就會用自己並不喜歡的解決辦法去處理。沒辦法,因為企業要往前走。
我覺得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少犯錯誤,犯了錯誤必須快速糾錯。舉阿裡巴巴的例子,大家都覺得阿裡巴巴厲害對吧?阿裡巴巴失敗的項目你知道有多少嗎?掰手指頭可以掰出一大堆非常失敗的項目。
曾經牛逼哄哄的阿裡軟件去哪兒了?這可是在2007年、2008年的時候阿裡幾大支柱之一,雅虎中國也沒了。B2B現在也不是之前的B2B了,公司退市了。也就說阿裡巴巴這麼大的公司,實際上它也犯了很多錯誤,也有很多項目失敗了,只是失敗的東西大家沒有去注意而已,最後我們來看成功學的時候發現阿裡很聰明地做了淘寶、支付寶,做了阿裡雲、菜鳥網絡這些成功業務。
向上一代人學習
國內的MBA和EMBA培養的叫做職業經理人,但創始人不是職業經理人。
創始人是企業承擔最大壓力的那個人,他要做決策、要承擔責任。但是職業經理人不太一樣,不見得會做一些冒險的事情,也不敢去承擔責任,大不了我走人,換一個地方繼續干。所以我覺得職業經理人的培養和創始人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區別。原來的MBA、EMBA教的都是成功學,就是已經成功的公司告訴你它為什麼成功,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就像我今天出去,說唱吧為什麼做得好,我可以說一堆理由,但其實你回到當年來看,真的是無路可選才選了這條路而已。
所以說你去EMBA、MBA看那些成功的公司,覺得人家可牛逼了,對吧?可關鍵是人家為什麼做了這個選擇?原因在哪裡?可能你並看不清楚。
市場上其實沒有面對創始人的教育培訓機構。如果真要說有的話,有一些是有點類似的,比如說創業分享會,請一些非常優秀的創業大腕,面對一兩百個觀眾,現場去分享創業過程的一些經驗、理念和問題。
這種會我自己也去分享過很多次了,把自己在創業中碰到的問題、經驗、總結分享出來,我分享的時候覺得挺開心,覺得通過自己摸索出來的東西能告訴別人,別人能學到一點是一點,已經很好了,對吧?但反過來,我跟誰學呢?如果給我分享的人資歷、年齡、階段跟我也差不多,其實問題大家都大同小異。
舉個例子,比如姚勁波,可能你會覺得姚勁波特別有名,但是在我看來,姚勁波就是2006年跟我們同一批創業的人,他當時做58,我在做酷訊,只是我第一次比較失敗,人家成功了。當然姚勁波很厲害,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這一批人出來分享的時候,我會覺得好像還差一點。
那什麼樣的人分享是更有益的?什麼樣的人能夠讓我看得更高更遠?那可能是再往上一代。
互聯網基本上是十年為一個維度,你可以看到2005年、2006年那批創業者全是80年前後的一批人,再往上一批,比如馬雲這批人,他們年紀要大至少十歲以上,可能是60年代末出生的一批人,他們接觸的東西真的不太一樣。
比如說創業初期的艱苦程度跟我們不太一樣,當時的市場經濟沒有那麼成熟,有更多的問題要去解決,或者說他們可能能夠認識到更多根本性的問題。
所以我看來看去最後才發現,也許湖畔大學這種模式是更有意思的一個模式,它通過一批成功的老一輩創業者,把他們創業的經驗和理念,尤其是作為一個創始人身份碰到的問題,去和給大家分享。然後接受分享的我們這批創始人也互相學習。所以,我覺得湖畔大學應該叫做“創業者的大學”,只是定位是比較高端的。
彭蕾的課比馬雲更實用
第一節課,柳傳志其實也講了幾句話吧,但是還沒有認真參與,還有好多人,我列不出名字。之前我們跟這些企業家交流非常少,實際上也有代溝,年齡上差個十幾歲,經驗、階段也不太一樣。
以前整個課程裡面,我印像最深的是彭蕾的課,她講整個企業文化的定義,KPI的設定、考核、團隊的建設。
她以前其實不是管具體業務的人,但是,她能夠把人的要求提到一個非常高的標准。她認為一件事情要成,首先是要人,並不是說一定多麼厲害,但做事的方法、態度和組織結構很重要。所以她會花很大心思去建立企業文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使得這個企業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我們以前也很清楚這些,只是一直停留在表皮,學不到特別深的東西。
上完第一次課回來,我就組織大家研究公司的使命和願景,前兩天剛剛又討論了一個來回,估計還得討論個一兩次,最後定一個稿,然後就從上到下去宣揚。到了公司一定規模之後,我覺得這個非常有必要。
比如唱吧現在差不多接近300人了,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困擾,新招進來的員工對公司的理解會不清楚,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天天去公司開會,跟他們去講。
定下了公司的使命和願景,能夠指引普通員工去做正確的事情,反過來也能約束高管。比如說我自己,忽然之間哪一天腦子抽風,覺得有個事情挺好玩就想去做,可能會面臨一大堆的人站出來反對,“你這個想法不對,違背了公司大的使命,我們不應該去賺這個錢,這個錢跟我們沒關系”,這樣就可以糾正創始人。實際上就像彭蕾說的,使命、願景是公司的定海神針,有了這個東西,公司的方向不會偏太多,而且會越來越專注。
馬雲的課主要是講宏觀的大道理,彭蕾的課相對更實用,回來就可以照著抄,去做執行。
學費不貴,但捐助真不少
上湖畔大學的學費大概幾十萬,但這個學費,按照馬雲的說法是遠遠不夠運營成本的。所以這個學校的盈利模式非常有意思:捐助模式。
意思就是,從湖畔大學出來的學員,你開心就給湖畔大學捐點錢。但是你要想想這些人都是行業裡一些大佬,捐款估計都不是幾十萬的量級,所以說這個學校會很有錢,不差錢。
有點像哈佛那種學校。哈佛是一個私立學校,它有校董,然後有大量的捐助,哈佛拿到這個錢之後就建立一個基金,這個基金到時候可以做投資,比如投給其他基金,其他基金賺的錢回報回來,學校就會一直非常有錢。
學校有錢就可以請世界上最好的老師,最貴的老師,它不在乎這點點錢。比如一個人過來講一節課收一百萬,那就給一百萬,沒關系。
對於建立湖畔大學的意義,我覺得馬雲是希望培養一批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首先找一批人,這批人本來就挺有鬥志、有夢想,幫助他們,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這些人,讓這些人繼續成長,甚至未來能形成一個小圈子,互相支持,能夠做出世界級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