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对话”网站3月18日文章,原题:当中国人被隔离时如何“相聚”:创造希望、幽默和艺术 在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普通人正在发明新型的社交和表达方式。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团结 在武汉封城5天后的1月27日晚上,当地一些居民自发地团结起来,隔着窗户喊出“加油”。人们拒绝被病毒压倒并渴望相互鼓劲。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国际公众的战斗口号。
相互关爱 这种相互支持的精神已扩展至对动物的关怀。武汉封城导致约5万只宠物陷入无人照料的状态。通过社交媒体,一些宠物主人与武汉当地的动物救助志愿者团体取得联系。志愿者正行走在武汉市内各地,甚至有时为喂猫狗而“闯入”无人的家中。在湖北省外,人们也在帮助那些被困在湖北的人照看宠物。另一个显示这种相互关爱的出人意料的焦点是口罩。在中国各地,口罩成为一种表达善意、慷慨和情谊的强大载体。在一段广泛传播的视频中,一个匿名好心人将500只口罩放在派出所,在他匆忙离开时,两名警官追出来向他敬礼。
幽默 创意活力也在激发中国网民的幽默文化。在处于封锁状态下的中国各地,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新体裁的隔离幽默,网民们通过翻唱经典歌曲、在家里的鱼缸里钓鱼、头套塑料袋打麻将、在客厅打羽毛球以及编排古怪的舞蹈来记录居家隔离的生活。
分享此类流行网帖是一种具有建设性的社会自愈行为,能够在高度紧张和痛苦的时候为人们带来共识、同感和笑声。这不是说中国的疫情经验仅仅是轻松的。但是,即便是处于疫情“震中”,生活未必形同末日。总而言之,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现象都证明人们在面对疫情时表现出的韧性——同理心、创造性和纯粹的平凡人性能使人们生存下来。(作者为美国鲍登学院亚洲研究教授贝琳达·孔,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