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歐盟,英國金融業“吃軟”不“吃硬”

人民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硬脫歐”還是“軟脫歐”,目前英國國內意見遠未統一。英國金融界主張通過“軟脫歐”的方式離開歐盟,以放棄部分邊界管控權、有條件允許歐洲移民自由流動為代價,力爭保住英國在歐洲共同市場的地位。這一訴求能否實現,將同時取決於英國國內各派的政治角力,以及歐盟最終是否願意為英國的“軟脫歐”開綠燈。

前景不明,大銀行不得不多做打算

“硬脫歐”意味著英國在脫離歐盟的同時,也脫離歐洲共同市場。這樣的一種選擇將威脅到英國的金融業,特別是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因為很多國際大銀行業務可能就此撤離倫敦。

英國銀行家協會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布朗近日在英國《觀察家報》發文疾呼,英國政府需要重視脫歐正式啟動後對本國銀行業的衝擊。布朗認為,如果脫歐談判給目前的金融市場施加政策障礙,不僅將威脅到英國與歐盟間價值約20萬億英鎊的金融服務貿易,還會重創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現在,位於英國的大多數國際銀行都設立了項目組,研究哪些業務需要轉移出英國,什麼日期必須轉移,怎麼轉移最好。”“很多小一些的銀行准備在聖誕節前就開始轉移業務,而大一些的銀行預計將在明年一季度開始。”布朗在文中透露的這一信息引發英國輿論關注。

大銀行是否真的會離開倫敦?對於布朗所透露的信息,一些批評人士指出,無論是在稅收、法律法規的寬松透明度,還是在金融資源、語言文化上,倫敦相比巴黎以及法蘭克福仍然具有作為金融中心的明顯優勢,大銀行不可能輕而易舉地離開,尤其現在脫歐的具體內容尚未明晰。

然而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促使各大銀行從避險角度不得不多做打算。英國抵押貸款中介協會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辛克萊表示,“雖然我們不確定大銀行是否會整體搬離英國,但是它們的重要運營部門很有可能這樣做。”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稱,目前估計“硬脫歐”可能導致倫敦金融城在未來10年流失4萬到8萬個工作崗位,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高盛、美國銀行等表示可能轉移部分員工去歐洲大陸。

英國脫歐目前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然而來自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以及馬德裡的代表團相繼來英國向銀行家們拋出橄欖枝。在倫敦希斯羅國際機場、歐洲之星火車站,巴黎金融中心的廣告已經張貼在宣傳欄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數以萬計的法國人是法國政府計劃吸引的一大目標,法方提出“海歸”可以享受稅務減免優惠、較低的公司稅率,法國將開設更多國際學校供“海歸”子女選擇。報道還稱,法國金融監管當局組織了專門的工作團隊到倫敦,宣講在巴黎辦公的優勢,提出受英國市場當局監管的金融公司可以在兩周內通過“預先許可”的快速通道在巴黎開業。

立場不一,英歐雙方言辭趨於強硬

英國金融業關心的核心問題是能否繼續保持歐盟“單一護照”機制。根據該機制,在英國運營的金融機構能夠不受限制地在整個歐洲共同市場內銷售金融服務。而一旦脫歐導致英國銀行不再享受這一共同市場“特權”,意味著英國的銀行想要繼續給歐洲的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必須重新獲得行政審批和資質認可,這將給英國各大銀行的歐洲業務帶來巨大障礙。

雖然有不少聲音認為“單一護照”可能不會受到影響,英國政府可以采取付費的方式繼續維持這一通道,英國以及歐洲的金融監管部門也認為,繼續維持這一機制對維護雙方金融市場的穩定十分重要。然而,從目前的跡像來看,情況卻不容樂觀,就像布朗在文章中指出的,“在歐洲各國的首都,以及在英國的疑歐派人士當中,言辭都越來越強硬”。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此前在保守黨年會發表演說時表示,移民管制權是英國脫歐談判的重點,其重要性超過進入歐盟單一市場。此番言論一出,不少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她的立場是傾向於“硬脫歐”,即以重新掌握英國在人員自由流動、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主權為目標,不惜以犧牲歐洲共同市場為代價。她的這一言論一度令英國金融業震蕩波動,英鎊甚至暴跌至31年來新低。

而在歐盟方面,歐盟委員會從頭至尾都強調,人口、貨物、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作為歐盟自由規則的四大核心要素“不可商榷”,不可分割。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如果英國想要繼續維持自由進入歐盟內部市場的地位,就必須全面遵守所有規則,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英國顯然不想在人員自由流動方面屈從於歐盟的安排,控制移民(多數來自歐洲)是英國脫歐派的強烈主張。

布朗認為,如果讓經濟學家以及金融監管人士來決定“單一護照”事宜,那將相對更快、更為理性,“然而政治號令經濟,現在是政客決定談判。他們似乎熱衷於卷入反貿易的怪圈”。布朗還指出,通常情況下,貿易談判先從提出有哪些貿易障礙開始,然後雙方通過協商減少壁壘、增進自由。但是,此次脫歐談判卻不是在消除壁壘,而是朝著增加壁壘的方向邁進。

為應對英國脫歐可能對金融業產生的影響,倫敦金融城近期提出一項針對銀行家的特殊簽證計劃,並提出應該仿效澳大利亞以及加拿大建立區域簽證制度,以確保英國“脫歐”後能最大程度地留住國際人才。然而該計劃能否得以實施,仍需要政府通過,在脫歐談判尚未啟動的當下,諸多政策仍處在政治博弈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當中,這也是各大銀行擔心之處。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