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财经观察 | “网联”的意义及可能影响

亚太日报

text

作者 万钊

伴随着8月4日央行的一份文件,“网联”再一次走进大家视野,成为热点话题。

相同的一幕,在去年7月底已经发生过一次,当时根据媒体报道,央行牵头成立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业内简称网联)的方案刚刚成形。

央行牵头成立网联的主要意义在于监管机构需要看清楚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流向

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示意图

网联成立后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示意图

在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中,支付机构除了在备付金存管银行开立账户之外,还可以在多家备付金合作银行开立账户,在同一家支付机构内部的资金流转,其信息隐藏在支付机构内部,支付机构内部轧差之后调整在不同银行账户的金额,监管机构只能看到银行账户金额的变动,看不到资金流转的详细信息,存在洗钱等违法违规的隐患。

网联成立后,支付机构与银行多头连接开展的业务将迁移到网联平台处理,支付机构内部的跨行资金流动必须经由网联平台清算,将改变支付机构通过客户备付金分散存放变相开展跨行清算业务的情况,网联可以掌握支付机构的资金流向的详细信息。

网联的设计方案尽量避免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减少推进阻力

据媒体报道,网联只是一个清算平台,并不具备支付职能,简单说就是未来并不会出现一个“网联APP”或者“网联卡”来供消费者使用,这就避免了直接跟第三方支付机构分食蛋糕,以免落下“裁判下场踢球”的非议;据媒体披露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网联的股东排除了银行和银联,这就避免了银行和银联借网联平台抢占第三方支付的蛋糕,以免落下“不公平竞争”的非议。

因此网联平台的设立,是央行告诉第三方支付机构:“你们的业务格局我不改变,但是你们的资金流动,我要看得清清楚楚。”

网联的设立是一个“亡羊补牢”的对策

网联平台的方案具备中国特色,国外并无先例,这主要是由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由于银联成立之初主要发力于线下支付市场,错失了线上支付市场的先机,线上支付市场最终由第三方支付占领。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突破20万亿元,达到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4%。

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至54%,紧随其后的腾讯旗下财付通,交易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至40%,占据第三方支付绝对寡头地位。

线上支付市场成为了规模庞大、交易频繁,同时又未能实现监管覆盖的灰色领域,考虑到银联目前是在同一市场竞争的商业机构,无法借助行政权力直接接管线上支付市场,因此网联的设立是一个不改变现有利益格局的“亡羊补牢”的对策。

网联的后续影响猜想

总的来说,网联平台的设立,虽然没有直接触动第三方支付的利益格局,但是第三方支付面临信息透明化和经营规范化的挑战,另外银行业也在发力线上支付市场,未来第三方支付的行业格局是否会出现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总的来说,网联成立的后续影响,我们猜想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本源,“宝宝类”理财恐将逐步萎缩。 2016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提及逐步取消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利息支出,降低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沉淀,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原、创新支付服务,不以变相吸收存款赚取利息收入。

现在第三方支付推出了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通过较高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沉淀,未来此类业务恐怕将受到压缩。

2、提防第三方支付巨头与大行“强强联合”,形成新的垄断格局。 我们知道,“网联”规范了第三方支付的跨行清算,但是第三方支付在同一家银行的内部清算,尚缺乏相关管理细节,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在同一家银行的内部清算,仍有闪躲腾挪的空间。

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第二十六条规定,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且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未来在选择备付金存管银行的时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件大事,如果第三方支付巨头与大行“强强联合”,有可能形成新的垄断格局。

3、第三方支付“规范化”之后,可以切入更广阔的市场。 “网联”可以类比为对第三方支付的“规范化”,过去出于对第三方支付洗钱等方面的顾虑,第三方支付很难涉足那些广阔但是敏感的市场,比如海淘和跨境支付,未来第三方支付有望逐步切入。


作者万钊,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任高级分析师,主要负责宏观、利率和汇率的研究分析。曾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和中信证券总部。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