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沁俁 北京大學) 記得我大概七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踏進教堂,潔白的穹頂和石柱都回蕩著唱詩班空靈的歌聲,整個禮堂雖然人頭攢動,但卻有一種肅穆莊嚴的寧靜。這是我對宗教和信仰最初的印象,它是純粹的潔白,整齊劃一的擺設,還有那些獨有的聖歌。帶著這些形象化、感官化的印象,宗教就幻化成一幅具象的畫面,一個具體的符號,烙印在我的心裡。彷佛再提起,我的腦海裡就會重播起那肅穆的聖歌,勾勒出聖潔的穹頂和高大莊嚴的石柱。
直到有一年夏天,我感到了宗教不一樣的力量。那時我住在加州一個寄宿家庭,他們全家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就問我願不願意和他們一起去教堂做禮拜。我雖然不是教徒,但腦海中對宗教深深的印象讓我對美國人的教堂有一種莫名的好奇。然而,當我走進教堂的那一瞬,我感到愕然。我所想像的穹頂和石柱並不存在,取之的是簡單樸素的牆壁和屋頂,小禮堂就像是中國一街道辦事處的居民活動室一樣普普通通。我四處打量,唯有正中央懸掛的十字架才讓我確信這是禮拜的教堂。
如果說簡潔的陳設僅僅是外在的、並不能體現真正內涵的裝飾,那麼曾經在我心中肅穆的聖歌一定是基督教精髓的部分。那悠揚空靈的歌聲,可以給人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所以聖歌必定是做禮拜不可或缺的部分。可接下來的一切讓我大跌眼鏡。我所期盼的唱詩班遲遲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支裝備齊全的搖滾樂隊。還沒來得及我反應,全場已經陷入聲勢浩大的合唱。我震驚于這樣現代的演繹方式,第一次聽到宗教音樂竟然也能用搖滾的節奏煥發出力量。看到四周的人都忘我地歌唱,整齊合拍的程度讓人感到這像是一支排練已久的有默契的合唱隊。也有人唱著唱著淚流滿面,甚至雙膝跪下、雙手向天,似乎要觸及上帝的方向。那一刻,宗教在我心裡再也不是以前那種刻板的印象。
這樣的反差讓我思考了很久。每每仔細回憶,無論是在莊嚴肅穆的大教堂雙手合十,凝神閉目,低聲祈禱的信徒,還是在搖滾聖歌中淚流滿面,雙膝跪地的信徒,他們認真投入的神情又驚人地相似。那份發自內心的虔誠無論與外界的佈局,還是聖歌的曲調都顯得毫無關聯。這也讓我一遍遍地想宗教的力量到底在哪裡?
曾經我以為,宗教的力量來自于那些修砌的高大莊嚴的石柱和門庭,讓人一旦踏入,就能被宏大的氣勢磅礴的建築攝走了雜念;又或許來自于唱詩班餘音繞梁的嗓音,讓浮躁的心在空靈的迴響中找到寧靜的歸屬。但曾經的我就僅僅止步於這些物化的、形式化的表面,淺顯地看,這的確是宗教帶給人們最直觀的影響。但認真思索,真正的信徒要追求的是來自內心的滿足。或許,宗教的力量最重要的在於引人內省,讓人檢討,懺悔,然後向善。所以無所謂你身處什麼樣的教堂,也無所謂你聽的是哪種形式的聖歌,最重要的瞬間是你向內深省。無論是喃喃自語還是心中默訴,向上蒼陳說自己的罪過,這一字一句都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頭。
其實當我們殷殷期盼拯救自己的救世主時,救贖就在我們心間。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外界的助力,而是一面心靈的反光鏡,通過懺悔,看到自我,剖析自我,在自我的內心中收穫真實的滿足和幸福。這也許就是宗教的力量吧。
就像我善良的寄宿家庭,是很普通的一家美國人。媽媽是中學後勤老師,爸爸是家居公司的職員,兩個兒子都沒有考大學,而是選擇了技工學校。夫婦倆很支持孩子的選擇,還開玩笑地說他們不愛讀書,就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何必逼他們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呢?這樣收入平平的一家人,卻沒有停下做善事的腳步。他們申請收養兩個孩子,還收留一個未滿18歲被收養家庭趕出來的黑人孩子。我問他們:“你們不覺得很辛苦嗎?這樣一來就要供這麼多孩子了。”夫婦倆笑呵呵地說:“我們覺得很滿足。”
我住在他們家短短一個月裡,美國媽媽堅持天天給我做不一樣的晚餐,洗好的衣服一定要疊得整整齊齊親自放進我的衣櫃。每天早晨我去上課前也一定給我做好早餐,叫我起床,然後給我準備好當時備受同行同學羡慕嫉妒的豐富午餐盒。要知道,我們項目的寄宿家庭全是自願申請,沒有一分錢報酬。可他們就這樣用善良的心對待著周圍每一個人。他們也經常和我講起聖經裡的故事,告訴我要不斷地去反省自己,懺悔自己的錯誤,然後以真誠的心去面對別人,善待萬物。
我雖然不信教,但我能感受到這份自省、懺悔和真誠。想想那些號稱為了信仰卻傷害他人的暴徒,只能說他們自己不曾懺悔自己污濁的心,只是借所謂信仰的外殼去為非作歹。真正的信仰給人們的絕不是逃避現實或是因一己之私利而傷害別人的理由,真正的信仰是不斷懺悔自己,從而找到心靈的滿足,用善良的目光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即使看到不美好的現實,也要用向善的心去尋找化解的辦法。通過懺悔,從改變自己開始。沿途一幕幕是人生過往,看到的,聽到的,雖早已塵埃落定,但你所反思到的是推動自己前行的力量。
我們可以沒有宗教信仰,可以永遠做一個無神論者。但人人都應該有自我約束的機制,自我反省和懺悔的能力。因為太多時候,沒有了信仰,我們壓根不會理會“舉頭三尺有神明”,可能會因為沒人監督或者抱有僥倖心理去為惡。更有甚者,因為內心的惡而歪曲宗教本身的意義,喪失了自省和懺悔的能力,越來越自私。願吾輩共勉,通過心靈的反光鏡,看到自己的靈魂深處,從往事中汲取滋養心靈的養分,收穫一顆最平和的心。雖然剖析的過程痛苦又難堪,但相信最終擁抱的一定是人性最真摯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