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砍近9000個委托儲存庫點

text

【亞太日報訊】國家審計署近日公布的審計結果,對于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來說,是一記重拳,審計報告披露,中儲糧在2013年,暴露了不少管理漏洞,并造成巨額損失。

在審計署報告公布后,非常巧合,6月30日,中儲糧官網轉載了一篇“發揮中儲糧總公司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專家撰文(下稱“專家撰文”),此文信息量很大,值得注意的是該文透露,為改善儲存條件、降低管理風險,中儲糧委托儲存庫點從10000多個大幅壓縮至1000多個。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報道,中儲糧近年來屢屢被媒體曝光,其實是“小馬拉大車”的必然結果。

中儲糧承擔天量的政策性糧食的托市收購與存儲任務,盡管中儲糧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糧食倉儲企業,也只有500多億斤的倉容,約合0.25億噸,以2014年為例,當年政策性收購的糧食是約1.25億噸,中儲糧的倉容遠遠達不到全部收納政策性糧食的數量。

中儲糧不得不找體系外的倉儲企業合作,這潛藏了大量的風險。遍布全國的委托儲存庫點如何監管,是個難題。

委托儲存庫點不少是由中儲糧的直屬庫監管,而中儲糧分布在全國的直屬庫并不多。

據上述專家撰文透露,截至2014年10月,中儲糧已將23家分公司管轄的753家直屬庫整合為346家中心庫,不管是后來的346家中心庫,還是原來的753家直屬庫,要監管原來上萬家的委托儲存庫點,只能說鞭長莫及,力不從心。監管流于形式,并不讓人意外。

今年4月,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了遼寧省開原市慶云堡中心糧庫、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白依拉嘎收儲庫在糧食收儲中存在“以陳頂新”問題,后來查明,上述兩個庫點分別是中儲糧租賃的民營庫點和直屬庫委托的地方國有糧食庫點,上述案件證明了委托儲存庫點的監管之難。

而審計署的報告披露,2012年至2013年,由于下屬河南分公司、漯河直屬庫等單位管控不到位,存儲在承儲庫點的糧食發生短庫、質價不符等問題,造成損失7.85億元、潛在損失1.89億元,其中2013年4.95億元。

在大幅壓縮近9000個委托存儲庫點后,中儲糧的監管壓力將有明顯改善。但是產生問題的根源還在,如果每年持續大量收購上億噸的政策性糧食,中儲糧作為政策執行主體,不得不依靠體系外的單位,已經壓縮的委托儲存庫點還會有反彈的可能。

而收儲糧食的規模與力度,決策權并不在中儲糧手中。2014年中國糧食“十一連增”,2015年中國糧食預計將創“十二連增”,與此同時,中國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也創造了歷史紀錄。如何保障天量收儲糧食的客觀效果,值得認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