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專家:中國當代藝術離不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text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記者章利新)“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名家座談”24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當代藝術要在全世界站住腳,一定要植根於中國傳統,通過傳統的當代性轉化來創造當代藝術樣式。

專家學者圍繞此次優秀作品展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對當代中國工藝美術、乃至當代中國藝術進行多角度分析,傳統性與當代性、藝術性和手藝性、材料的物質性與創作的精神性等基本關係成為討論的焦點。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指出,這個展覽“把手藝推到了前臺”,甚至預示著一個文化趨勢,就是當代藝術從側重觀念轉向手藝(技藝)和觀念並重。今天大家認識到,藝術是有門檻的,藝術是有技藝的,藝術是有傳承的。“這個展覽的最大特色就是,成功地把傳統的技藝轉化為一種當代的視覺樣式”。

在此次展覽中,有藝術家用玻璃、用纖維創作各種傳統山水意象,讓張曉淩眼前一亮。他說,中國山水畫不是簡單的視覺重現,不同材料的介入把我們帶到反思山水畫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層面上。除了傳統技藝,傳統的理念、價值觀都需要在當代藝術中進一步轉化。

“中國當代藝術要在全世界站住腳,一定是通過傳統的當代性轉化來創造的當代藝術樣式。”張曉淩說,近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正從精神文化和形式兩個層面來同時實現這種轉換,而不僅僅像以前那樣簡單地利用傳統符號。

中國藝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指出,人們通常認為工藝美術比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在價值上稍遜一籌。“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工藝美術從古到今是綜合性的藝術基礎,造型藝術不能離開手藝。藝術家必須要動手、動腦、動心,才能通過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

“材料的變革往往是走在觀念和形式的變革前面。而工藝美術家對材料非常敏感,對材料所蘊藏的精神和文化底蘊非常敏感,所以他們非常值得尊重。”邵大箴說。

在邵大箴看來,參展的這些藝術家有傳統工藝的基礎,有對傳統藝術深刻的理解,同時對西方當代藝術中的表現性、抽象性、象徵性等特點也有自己的領會和理解,所以他們創造出來的作品和中國傳統工藝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面貌是現代的、時代的。

藝術的精神性和物質性的有機統一,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的關注點。他認為,一般純藝術重視精神性,很少注意物質性,但工藝美術家們對物質性方面挖掘得非常好,“走進了那個物性的、天性的、工藝性的那個天地裏,和自然合為一體的”。

“優秀的工藝美術家對每種材料的每個性能,都能充分了解、利用、實踐,基本上人和物化為一體。人和物之間的關繫上升到了一個相互超越、相互重生的境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劉巨德說。

多位專家都注意到,在當代藝術領域,各個領域的界限正在消失和融合,其中孕育著新的發展方向和創作潛力。

“觀念在改變,界線在模糊,藝術和工藝美術在融合。”《中國美術》主編楊會來指出,原來工藝美術是注重實用性,現在觀賞性、收藏性、唯一性等特點也很突出,融入了很多新的觀念。在創作手段方面,跟其他藝術創作也沒有什么兩樣。當代藝術內部的界線都在模糊、融合。

張曉淩則指出,當代藝術的各種媒材之間如今很多是跨界的。傳統工藝美術領域內部有嚴格界限,做漆藝的做不了陶瓷,做陶瓷的做不了纖維,但是這次展覽是跨界融合的,無形地擴張了媒材的表現力。

“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由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大劇院共同舉辦。展覽分為金屬藝術、漆藝、陶瓷藝術、玻璃藝術、纖維藝術五大系列。200件參展作品從2575件應徵作品中遴選出,還集結了多個國際藝術和工藝大展的獲獎作品。展覽5月10日開幕,5月30日結束。目前參觀者已近3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