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起迎明显雨雪 局地暴雪
城区明显降雪预计14日2时至20时,14-15日气温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今夜起好转
今夜至15日北京将迎来明显雨雪天气,预计大部地区会有大雪。随后降雪将在14日夜间明显减弱。14至15日气温将明显下降。随着降雪天气和北风的到来,北京多日的空气污染也将明显改善。
新京报讯 受冷空气影响,今日夜间至15日早晨北京将迎来明显雨雪天气,全市大部降雪量为大雪,局地暴雪。另外,今日重污染持续,今夜起好转。分析显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较大,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因素。
为今冬北京第7场降雪
连日来气温爬升,不过今起,受强冷空气影响,今夜开始至15日早晨,北京将迎来去年入冬以来的第7场降雪。
预计,大部分地区可达大雪、局地暴雪。其中城区降雪较明显的时段为14日2时至20时。
气象部门介绍,此次降水相态转换复杂,过程持续时间长。由于前期气温较高,预计在13日入夜后平原地区开始出现降雨,高海拔山区为雨夹雪;半夜至14日早晨,随着气温降低,将自北向南转为全市降雪。
降雪将在14日夜间明显减弱。14-15日气温将明显下降,平原地区降温幅度可达7℃-8℃,山区可达10℃-12℃。平原地区白天最高气温降至1℃左右,夜间最低气温-8℃左右。15日有4级左右偏北风,阵风6级,风寒效应明显。
中东部地区强寒潮来袭
中央气象台预计,2月13日至16日,强寒潮天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
13日至15日,华北大部、东北地区、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北部和西部、贵州等地将先后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其中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内蒙古中东部、京津冀、山东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中部、湖北北部和西部、贵州东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雪,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内蒙古中部、北京、天津等地局地暴雪,新增积雪深度1至6厘米,局地8至12厘米。华北地区降雪为13日夜间至14日夜间,黄淮至江南北部降雪为14日夜间至15日夜间。
另外,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广东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达100至160毫米。
13日至16日,中东部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出现8至12℃降温,其中内蒙古中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及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降幅有12℃-14℃,局地降温14℃以上;1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江南南部到贵州一线。
另外,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先后有4至5级、阵风6至7级偏北风,江河湖面和东部沿海地区阵风风力可达7至8级;15日夜间至17日,东部和南部海域将有6至8级大风。
中央气象台提醒,此次雨雪天气影响范围广、降水相态复杂,北方部分地区积雪明显、南方降雨量大,将对交通运输和公众出行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正值春运返程高峰,公众需注意防范雨雪天气可能导致的道路湿滑、积雪结冰和低能见度天气。
■ 关注
重污染今夜好转
10日起至13日,北京地区发生一次持续4天中重度污染过程。预报显示,今日仍为五级重度污染。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分析,近期北京地区中层温度持续上升,逆温极强,边界层高度极低,扩散条件极端不利。
2月4日立春以来,北京地区明显回暖,中层温度持续上升,从4日-8℃上升至11日5℃左右,高出近7年2月平均值10℃(近7年2月均值为-6℃),上暖下冷垂直结构导致贴地逆温明显。近期大气边界层高度极低,边界层高度400米以下,是常年2月平均的1/3,大气环境容量骤减,环境容量仅有正常水平的1/3左右。
另外,北京-廊坊-保定-唐山一带为辐合中心,区域污染持续汇聚,导致PM2.5浓度居高不下。
随着今夜迎来降雪,空气重污染情况将明显好转。
■ 追问
社会活动降低为何还有重污染?
工业和采暖排放未实质性下降,农村散煤用量较春节前有所增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介绍,目前施工工地大部分停工,车流量大幅下降,餐饮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等行业也大部分停工,这类企业污染排放大幅度降低。这些从监测数据上也有所体现。2020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区域PM10平均浓度较2019年春节同期下降13.3%,NO2下降22.6%。
他介绍,采暖方面,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回乡,居民采暖需求增长,虽然部分农村已经完成了煤改气煤改电,但北京周边地区还有1000多万户用煤取暖,一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电厂燃煤排放污染物的15倍以上。今年春节到日前与去年同时段相比,农村地区衡量燃煤量的CO浓度增加了10%以上。说明农村散煤用量较春节前有所增加。
工业方面,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业、轻工业,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行业,比如火力发电、钢铁、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铝、电解铝等,这些行业往往存在不可中断的生产工序,需要常年运转。
这些数据说明,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工业和采暖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并未实质性下降,而这些排放源也是这个区域的基础排放量,大气污染排放量并未“伤筋动骨”,当气象条件不利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时,基础排放量未变就会超出环境容量并出现重污染过程。
■ 解读
污染排放量超环境容量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介绍,大气污染程度和排放有关,也和大气环境容量有关。大气环境容量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空气质量达标时,最大能容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其大小会因气候、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而动态变化,气象条件好的时候环境容量大,气象条件差的时候环境容量小。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秋冬季大气污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甚至能超出环境容量4倍,这种情况持续时间长,就会导致出现重度或严重污染。
今年春节以来,受假期和疫情影响,社会活动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约20%至30%。但同时,区域内频繁出现长时间静稳、强逆温、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平均风速整体低于2米/秒,相对湿度高于60%,逆温高达10摄氏度(10摄氏度逆温属于强逆温),边界层高度降低到300至500米(是正常情况下的1/2至1/3),京津冀中部、河南中部、山东西部等地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这导致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比平时减少约50%,太行山前的城市环境容量变得更低。也就是说,污染排放量下降了,但下降幅度远未达到环境容量。大气观测和研究初步评估结果是近期不利气象条件导致环境容量大幅度减小,虽然社会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达到环境容量2倍以上,这是近期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新京报记者 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