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观众空场比赛,体育的魅力失去了吗

text

在很长时间,我们可能都得接受空场比赛的事实。体育赛事,不论足球篮球,还是奥运百米飞人战,以及F1赛车等,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人群密集场景,除非新冠疫苗全球普及,或者真找到什么特效药,否则体育赛事这种人群长时间高度聚集的场景,将会存在巨大病毒感染和扩散的隐患。

所以有传染病专家,给出了非常严肃的判断: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职业体育赛事即便恢复,都只可能空场进行——没有现场观众。

体育迷以及职业体育经营者,都在这样的疫情压力下各思出路——丹麦已经有了“自驾看球”,在球场外通过大屏和场内互动的创意。但这仍然是空场比赛。

现代媒介传播的技术手段再发达、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屏再多,也不可能取代真正的人和人面对面、肩并肩的交流。隔绝了现场观看人群的体育比赛,是残缺的体育比赛。

梅西看着空空如也的诺坎普。

倘若只是短期内进行,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方案,毕竟这些职业联赛和相关俱乐部,都以媒体版权为衣食父母,保证赛事至少还在进行着——一个收取了媒体版权费用的赛季能完数结束,会减轻大家的收入压力。

但我们面对的挑战,可能会是长时间的空场。

有过太多体育故事的讲述,描画的都是现场氛围,“我在现场”这样的传达突显的是无法完全言传的身临其境。空场而隔绝观众,体育赛事的扭曲和变形,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观众正是体育赛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观众是体育赛事氛围营造的核心力量,甚至现在对职业体育最重要的媒体版权收入,也需要现场的人声鼎沸,才能形成真正优良的媒体产品品质。

观众不仅能营造剧场化真人秀的竞技氛围,观众还能不断地影响比赛、不断和场上的主角们形成情感和心灵的互动。这才是体育赛事深度的现场感。

就像利物浦的欧战之夜,恐怕看台能“将球吸进网窝”的魔力;就像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的南看台,那样的磅礴黄浪;就像奥沙利文在逼近单杆147分过程中,观众控制欢呼和掌声的那种压抑;就像每一次奥运百米飞人大战,鸣枪前,那一刹那,现场的万籁俱寂;在我们身边,也有过广州恒大球迷的天河“最低消费”、北京国安的“工体不败”……

观众的存在,才让体育赛事变得有血有肉,能塑造英雄、能构造传奇、能形成文化现象。

内马尔的大巴黎也没了观众。

欧美的现代体育,从起步就基于市场和社区,非常清楚观众和体育迷的重要性,这就是体育赛事的衣食父母,没有现场观众购票,根本就不会有体育赛事。所以对现场观众的基本尊重,哪怕商业模式再如何改变,也不会忽略。

中国的现代体育,确实有着中国特色,原点上服务的并不是现场体育迷,有没有现场观众最开始并不重要,即便普罗大众都有这样的需求。这种先天问题,延续至今。

空场的赛事,在欧美会形成扭曲的结果,所以他们都期盼空场越短越好。但对于习惯看电视和移动端的中国球迷,或许是体育“复工复产”的答案之一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