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周——一個香港人與“國社”48年的不解情緣

亞太日報

text

農曆新年前,阿周退休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阿周是與營盤——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相守最久的兵。48年風風雨雨,她一直堅持到彩霞滿天。

1966年9月,阿周入職新華社香港分社。那時,她18歲,風華正茂。當時的分社在港島霎西街,阿周最初的工作是在印刷部門。彼時,新華社每天要用鉛字排印,印刷出許多新聞稿,然後投遞到用戶手中。那一年,正值內地“文革開始。

阿周中學照片。

阿周工作第二年,在霎西街新華社招待所門前。1967年

後來,阿周轉到攝影部。再後來,阿周做資料、剪報工作。同來的幾個同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都相繼離開。而阿周始終堅守著這份默默無聞的工作,且樂此不疲。

阿周是乒乓高手。1969年

阿周(右一)與同事在西貢郊遊。1970年

阿周給新入職員工培訓班做輔導員。1974年

在入社十年之後的1977年,阿周受邀第一次到北京,她印象中那時的北京是灰蒙蒙的。

48年滄桑,東方之珠回歸,變成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新華社香港分社隨著角色與業務的變化,變身爲新華社亞太總分社。而阿周,消褪了青春的容顔,成爲一個好脾氣的外婆。

阿周在攝影組工作。1978年

在皇後大道東381號新華社亞太總分社大樓裏,阿周是占用物理空間最少的人。她身材瘦小,一米五出頭的身高毫不醒目。但是,在總分社人的心中,阿周占據的地方卻很大。

阿周在工位。1991年

除了做資料、剪報工作,阿周還擔負許多事務性的工作。編輯名片的印制,總分社的圖書采購,日常的圖書借閱、管理,書報等費用的報銷,編輯部聚餐的埋單,凡此種種,經年累月,阿周用港人特有的認真勁兒,做得一絲不苟。

阿周還常年做一件義務性的事情:教內地派來的采編人員粵語。一般是一周一次。每次的課都在編輯部的書報室兼會客室裏進行,講義由阿周自己編寫。教課時,阿周重視互動,讓每個人都有開口練習的機會。

阿周教同事學粵語。2001年

有時,授課中間,阿周會教大家一首流行的粵語歌,這樣學起來更輕松。阿周喜歡唱歌,走路時,經常哼著小曲。即便退了休,她的粵語班也沒有結束,今年3月,新一期培訓又要開班啦。

阿周喜歡唱歌。2011年

48年間,阿周多次到內地學習與遊曆。2004年阿周再次受邀到總社時,她感到30年間北京的變化太大了。新華社禮堂前、大門口,長城、天安門、故宮,都留下了阿周開心的笑容。她還去過上海、陝西、四川、雲南、新疆。

阿周到北京總社,遇到從前駐港的同事,非常開心。2004年

阿周在天安門。2004年

阿周熱愛香港。去年,香港的街頭持續上演了兩個多月的喧囂與動蕩,社會不甯,人心撕裂。阿周每日關注電視新聞,有同事看到,談到香港的紛爭,阿周眼裏淚光盈盈。

48年間,內派的人如潮水,一波波來去。阿周象岩石,鎮定地守在遼闊的海邊。時光讓阿周成了新華社裏的名人。只要在香港常駐過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阿周。阿周的古道熱腸溫暖了一批又一批身在異鄉的駐外人員。

阿周在長城。2004年

難怪,內派的同事們常說:阿周要去北京,在新華社大院裏喊一聲“我是阿周,請阿周吃飯的人肯定要排隊。

阿周本名叫周桂蓮。

祝阿周退休生活愉快、精彩!

阿周在春節前同事的退休歡送會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