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30日發表題為《除了都來自亞洲,幾乎沒有共同之處》的文章,從參展第13屆紐約亞洲電影節的60部影片中挑選出6部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品,推薦給電影發燒友們,摘編如下:
第13屆紐約亞洲電影節(The New York Asian Film Festival) 27日開幕,它可以被友好地描述為一個折中的電影節。其他電影節可能圍繞一個主題或者反映某種策展視角,而亞洲電影節則包羅萬象。
該電影節的多樣性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一個由年輕電影怪才們組成的委員會創立了該電影節,他們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古裝武打片、時髦的現代警匪片、家庭情節劇、猥褻的喜劇、前衛的性與暴力、對社會正義的嚴肅思考——該電影節一定有你想看的。今年的電影節包括獻給香港電影人邵逸夫和韓國演員李政宰的迷你節目,同時還向日本年輕明星二階堂富美等演員致敬。
這麼多電影可能會讓你覺得眼花,如果你不是電影迷的話更會有這種感覺。下面是我們從這60部影片中挑選出來的幾部值得觀看的影片。
《永恆的零》(The Eternal Zero,日本,2013年): 山崎貴這部關於“二戰的故事片是該國歷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它精心地把日本的過去和現在結合在一起,講述了最偉大的一代的故事,讚美技藝、節制以及深思熟慮後的犧牲(批評現代人不再習慣於做任何犧牲)。它的觀點也許是愚昧的,有人批評它歪曲了神風隊飛行員的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維護日本的戰爭極端分子。但是美國觀眾的主要反應可能是為什麼我們不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關於捲入重大事件的真實人物的氣勢澎湃、激動人心的電影?
《韓公主》(Han Gong-Ju,韓國,2014年): 李秀鎮的這部微妙的、貌似平靜的處女長片是一部以推理片為結構的悲傷的心理戲劇,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成長故事。年輕女演員千禹熙的表演引人注目,她扮演一個因遭到性侵犯而被迫重新開始生活的學生,因為在這個社會裡,幾乎每個人都將責任歸咎于受害者。該片是根據一樁臭名昭著的韓國高中生輪奸案創作的。它已經獲得了幾個電影節的大獎,包括馬拉喀什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嘉農》(臺灣,2014年): 本片讓人想起了《八面威風》(Eight Men Out)和《天生好手》(The Natural),不過它又更有趣,用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畫面優美、鼓舞人心的棒球故事——1931年日本的高中錦標賽。這部電影是演員馬志翔(曾主演《賽德克·巴萊》)導演的首部長片,它有一定的歷史和政治意義:它講述的是日據期間臺灣一個農林學校的棒球隊到日本參加錦標賽的故事。它是一部宏大、傷感、令人愉快的影片,用可愛的細節重現了那些比賽,觀眾可以預見美好的結局。
《莫比烏斯》(Moebius,韓國,2013年): 在金吉德(曾執導《時間》[Time]和《空房間》[3-Iron])最新的這部極盡諷刺的影片中,陰莖是個禍害,應該從韓國社會裡割除。典型的城市一家人——被溺愛的兒子,控制欲強的母親,喜歡沾花惹草的父親——由於嫉妒、報復和愛,對自己和其他成員做出了非常骯髒的事情。它的逆向“俄狄浦斯情結(大部分的暴力行為是這對父母做出的)把矛頭指向了下半身。這部88分鐘的影片沒有對話,但它絕不平靜:配音裡充滿了擊打、尖叫、切割、呻吟和刀片削掉骨頭的聲音。
《無人區》(中國,2013年): 導演寧浩總是拍攝複雜、滑稽、暴力、有趣的電影,講述貪婪如何把人變成了動物。他從不提政治,但他強有力地抨擊了中國當代社會。他還有發現美景的眼光:他2009年的影片《瘋狂的賽車》充分展現了沿海城市廈門的山景和街景,而這部新片則是以廣闊、荒蕪的西部沙漠為背景。這個故事以為中東王子獵隼開始,後來演變為一個關於貪婪和報復的多層次故事,很像科恩(Coen)兄弟的風格,見證這一切的是一個村姑,她偷偷藏在一輛卡車裡,想離開這裡,卻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
《掃毒》(The White Storm,香港,2013年): 它是一部關於情同兄弟的警察的港片,所以裡面肯定有人會死。它很暴力,也很多愁善感,點綴著過於聰明的情節突變。但是我們中的有些人對這種類型片十分上癮,就像英文片名所指的泰國海洛因那樣。
古天樂、張家輝以及一臉苦相、演技超群的劉青雲扮演一個緝毒隊的成員,他們從年少時起就是好朋友,如果你看過這種電影,你就知道他們之中肯定有人會死。導演陳木勝不是吳宇森、杜琪峰或麥兆輝那種級別的,但是他讓片中那些黑色SUV不斷移動,用新式手法拍攝大屠殺場面,高潮是在一個佈滿鏡子的澳門賭場裡進行的一場《OK鎮大決鬥》(O.K. Corral)式的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