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日發表題為《新家坡不是香港的好榜樣》的文章,指出新加坡是全靠一群隨用隨棄的廉價勞工,最近經濟增長才超越香港,摘編如下:
最近許多文章都主張香港應該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向新加坡學習,當中不乏謬論,應當及時撥亂反正。
首先從新加坡的優點開始討論。獅城最傑出、最無非議的就是各項環保措施,包括減少空氣污染、限制購買私家車、向車主徵稅、循環用水等。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推行這些環保措施,並非因為該國由獨裁政府統治,而是因為它擁有強勢的政治及官僚領導班子,不太受狹隘的商業利益影響;商業利益對社會有何影響,香港最熟悉不過了。此外,新加坡政府也知道大眾普遍認同環保措施,實施有關政策有助鞏固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的權力。
另一方面,任何人只要對言論自由稍有關注、並希望政府不干涉個人事務和私營業務,自然就會清楚新加坡獨裁統治的缺點所在。獅城所欠缺的,正是香港一直以來的重要基石,香港只是還未找到合適的方法,將這些自由與一個施政有效、重視大多數人利益的政府相結合。
新加坡執政黨運用國家權力,建立由國企和外資企業主導的經濟,向它們提供減稅優惠,有效限制大型私人企業的影響力、削弱小型企業競爭力。
最離奇的是,最近居然有學者指新加坡經濟增長比香港快,原因之一在於香港公屋增加拖累了經濟。事實上,在香港經濟增長的高峰期,即1970-80年代期間,同時也是最多公屋落成的時候。
新加坡國內八成房屋均由政府屬下的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管轄,但反對香港興建公屋的人士未有理會這一點。在新加坡,雖然建屋發展局轄下房屋的業主有權賣盤,但局方訂下諸多限制,令私人財產形同虛設。
同樣地,新加坡強制儲蓄,其中央公積金制度不但帶來高儲蓄水平,還確保一定數額資金用於低回報投資及建屋局房屋,因此新加坡人退休後面對的問題至少也跟香港人差不多。新加坡人唯一的優勢就是通脹較低,儲蓄存款貶值速度不及香港快。香港的儲蓄負利率正是造成收入不均的原因。
但這並非表示新加坡在收入均等方面的表現比香港出色。過去十年來,獅城收入不均的加劇步伐跟香港不相上下。
據台媒報道,一份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的調查顯示,近半數的新加坡勞工不滿意自己的工作,8成受訪者坦承,願意為五斗米跳槽。在共計5670個新加坡受訪勞工中,其中約46%對工作不滿意。因新加坡生活成本高,80%的受訪者說,只要能賺更多錢,會毫不猶豫跳槽。
假如比較數據能夠反映獅城對低收入臨時工的極度依賴,新加坡在這方面的表現甚至可能比香港更差。單是新加坡就有逾二十萬名外籍傭工,按人口比例比香港高。新加坡的540萬人口中,只有330萬為公民。持各種工作簽證的外國人總數達130萬,當中有33.6萬人為技術勞工,有助提高生產力;但其餘的98.5萬人(即接近勞動人口三成)都是持工作簽證的低技術員工。
換句話說,新加坡全靠一群隨用隨棄的廉價勞工,最近經濟增長才超越香港。香港是否也希望社會變成這個模樣呢?除了歡迎全球各地的技術人才之外,還依賴大量廉價勞工補貼其餘人口,同時卻不讓這群勞工的家庭落腳,避免增加對教育及社會服務的需求?
香港確實需要輸入人才,以解決人口老化問題。不過香港需要的是引入各地有抱負有技術的人才。建造業、加油站等行業生產力疲弱,是因工資低廉影響投資而造成。
香港並不如新加坡般依賴外來資金及勞工。新加坡雖有龐大外匯儲備,國民總收入卻比國內生產總值低,而香港則相反。
總體來說,香港能從新加坡身上學到的少之又少。香港上下,甚至現任政府都知道自身問題何在。不過香港到底有沒有辦法來解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