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2月5日电 经历多年停滞后,香港5日重启大型填海造地工程,以缓解土地房屋供应压力。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将填海开拓130公顷土地,相当于约6个维多利亚公园。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启动仪式上说,东涌新市镇扩展是继2003年将军澳及东涌最后一期发展之后,首个填海造地的新市镇计划,标志着政府全力增加土地供应的决心。
未来这片土地上将建设4.9万个住宅单位,其中超过6成将是公营房屋,可容纳14.4万人口,并创造4万个就业机会,整项扩展计划在2030年完工,并于2023至2024年迁入首批人口。
陈茂波表示,在规划东涌新市镇扩展的过程中,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生态保护。工程采取了环保的非浚挖方式填海造地,也是首个使用“深层水泥拌合法”的政府工务工程,以减少施工对水质的影响。此外,东涌东填海也是首个引入生态海岸线设计的填海工程,有助改善海岸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陈茂波4日发表网志时形容,以后东涌东的海边将有“生态海岸线”,放眼望去将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由红树林、蚝篮、生态砖组成的海岸线,海洋生物可在此形成潮汐生态系统,居民可享景色优美的公众空间。
据政府数据,香港约有350万人居于新市镇,占香港人口近一半。
陈茂波表示,这是香港土地供应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市镇的发展让香港人大幅突破了土地不足的限制,让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安居乐业,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香港过去高速成长的故事。
荃湾、屯门、沙田、大埔、元朗、粉岭/上水等6个新市镇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天水围、将军澳和东涌发展于上世纪80、90年代,而2000年后再无新市镇落成。其中,东涌新市镇建设因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大幅收缩规模。这些新市镇,不少都由填海所得,对解决市民住房问题起了关键作用。
他说,事实上,填海造地在香港已有百余年历史,受地理限制,这是香港增加土地供应、推动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香港填海造地工作近10年放慢速度。2000年至2015年,香港通过填海产生的土地共690公顷(即平均每年约40公顷),远少于1985年至2000年的3000公顷(即平均每年约200公顷),减幅近8成。
非营利组织团结香港基金近年来多次建议政府重启大型填海计划。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表示,长久以来,填海与香港发展密不可分。它不单是新市镇发展的核心元素,也是公私营房屋的重要土地来源。只是近年填海工程几近停顿,严重落后于邻近城市。而且,以往填海所得可供出售的住宅地皮,也快耗尽。为确保土地供应的持续与稳定,长远建立土地储备,基金会建议政府重启大型填海计划,并提出多个填海选址。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