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張偉 韓梁)英國23日即將舉行“脫歐公投”。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留歐”和“脫歐”的支持率不相上下,懸念看來要留到最後一刻。不論結果如何,這場攪動國際輿論的公投都難以解開英國根深蒂固的“疑歐心結”,反而會加劇國內對立情緒。即便此次公投最終決定英國留在歐盟,也不能排除類似公投大戲今後再度上演。
心態矛盾
回顧歷史,英國與歐盟關係摩擦不斷,多次出現危機,背後一大原因是英國所特有的“疑歐心結”。這一心結成因複雜,涉及帝國歷史、國內政治、經濟利益、情感認同等方方面面。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一語道破癥結,宣稱英國與歐洲的關係是“和”(“with”),而非“的”(“of”)。他提倡歐洲聯合,但這個歐洲指的是“歐洲大陸”,而“我們不是他們的一部分”。
在“疑歐心結”影響下,英國對發展與歐盟關係心態矛盾,一方面想要獲得實際利益,另一方面又不願受制於人和讓渡主權。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布倫丹·西姆斯近日撰文指出,英國上世紀70年代加入歐盟前身歐共體時就抱有矛盾心態,即是否僅僅加入一個自由貿易聯盟,還是參與建設一個更為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盟。
這種矛盾心態貫穿英國和歐盟關係史,使得英國在歐盟事務上奉行實用和功利的政策,落腳點始終是本國利益。實際上,英國當年大費周章加入歐共體主要是為了獲取經濟和貿易上的好處,並非認同歐洲一體化的政治理念。
此後,英國多次以維護本國主權為由,拒絕參與某些一體化進程。憑藉自身實力,英國也具備與歐盟其他成員國討價還價的能力,爭取到諸如不加入歐元區、不加入申根區等“特殊待遇”,最終成了歐盟大家庭中一個身份特別的成員。
此次“脫歐”公投的發起者、英國首相卡梅倫更是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實用主義做法。他當初提出“脫歐公投”,除了對衝國內疑歐派政治壓力外,還有“要挾”歐盟在談判中妥協讓步的政治意圖。最終,卡梅倫獲得想要的談判結果,在歐洲一體化制度安排中爭取到更多“優待”,比如免受“更緊密聯盟”目標的束縛、可以限制歐盟移民領取福利。
加劇對立
此次公投宣傳中,英國政府和多家國際機構反復強調退歐巨大風險,但依然難以挫敗退歐派的勢頭。雖然退歐被許多人描述為“一個非理性的選擇”,但實際上,支撐退歐派的也是實用主義算計。
在退歐派看來,歐盟當下身陷多重危機,不僅對英國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下降,而且麻煩不斷、束縛重重,導致英國對歐盟的投入成本與實際收益失衡,留在歐盟長期來看會成為一筆賠本買賣。
比如在貿易問題上,歐洲大陸近年來經濟低迷,在英國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呈下降趨勢。退歐派認為,英國退出歐盟後可以獨立推進貿易戰略,發展和擴大與新興市場的貿易關係,尋覓新的商機。
支持英國退歐的倫敦大學學院歷史學教授馬丁·拉迪指出,英國當前關於公投的辯論並不新鮮,核心之一在於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之間的矛盾,這是數百年來“英國政治中反復重現的主題”。他認為,歐盟只是一個“跨國企業”試驗,成員國之間彼此權衡、交易和妥協。在歐盟,國家利益超越歐洲利益,缺乏基於共同身份認同、能夠構建起持久政治聯盟的文化基礎。
卡梅倫原本希望借助公投解開英國“歐洲心結”。但現在看來,公投無力扭轉或改變英國長期以來對歐盟的實用主義思維,反而只能強化退歐派和留歐派之間的對立情緒,造成更大分裂。1975年,英國曾在加入歐共體後不久舉行一場“脫歐”公投,雖未果,但之後疑歐情緒依然在英國社會存在和發酵。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李靖堃認為,即便此次公投決定英國留在歐盟,二者關係仍很難理順。而長期來看,英國和歐洲的關係不僅將取決於英國內部博弈,最終將取決於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動力和未來前景,取決於歐盟是否將更具競爭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