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 緬甸"彬龍會議"成果挑戰並存

亞太日報

text

8月31日,在緬甸內比都,緬甸總統吳廷覺(右二)與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左二)在“21世紀彬龍會議”與會人員合影時交談。新華社發 吳昂攝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莊北寧

緬甸“21世紀彬龍會議”9月3日在內比都宣告成功閉幕。回望這一凝聚新政府最大心血、凝縮於4天的和平大會,成果和挑戰並現于緬甸和平進程的道路上。

三大成果

“21世紀彬龍會議”於8月31日至9月3日在內比都的緬甸第二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首日開幕式有大約1600名各方代表出席,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中國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孫國祥應邀出席。在1日至3日的會議中,政府、軍方、少數民族武裝、議會、各政黨等大約750名代表參加,先後共有70多名代表在會議中發言。

各方代表在會議期間並未簽署任何協議,只是依次發言,表達各自在民族和解、實現和平、建設國家等方面的立場。有人說,這次會議沒有產生實質成果。

其實不然。

首先,大會全程面向全體國民電視直播。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3日在全部代表發言後發表致謝辭時說,為了人民了解這次大會的全部討論內容,我們進行了直播。通過直播,就是讓大家了解,人民是和平大會不可或缺的參與者。人們由此可以知道我們和平事業面臨的困難,了解困難才可以尋找如何去克服的方法。

8月31日,在緬甸內比都,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在“21世紀彬龍會議”上致辭。新華社發 吳昂攝

在3日下午召開的大會最後一次新聞發佈會上,“21世紀彬龍會議”中央組委會成員、總統府部長發言人吳佐泰也說,這次大會的重要成果就是各個組織的立場,無論是人民,還是國際社會,都知道存在多大分歧和有多少共識。

其次,各方都同意以全國停火協定的方式對話協商。在8月31日開幕式當天下午的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組委會宣佈,本次會議為首屆 “21世紀彬龍會議”,以後將每6個月舉行一次,照此延續,希望在2019年或2020年時,緬甸全國實現完全和平。

應邀出席“21世紀彬龍會議”開幕式的中國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孫國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對於這次會議之後緬甸和平進程的發展,這是緬甸的內部事情,但這麼多代表出席,說明大家渴望和平,希望緬甸儘早實現和平,這符合緬甸國家和所有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昂山素季也在大會閉幕致謝詞中說,和平問題是一項要持之以恆的事業,我們來參加這個會議,不是只為一時的和平,而是探索如何實現永久和平,如何實現整個國家富強。這也符合外界對緬甸的期待。

再次,各方均表達了願意建設聯邦制民主國家的立場。軍方和聯邦鞏固與發展党(鞏發黨)認為,2008年憲法中已包含建設聯邦制國家的內容,在過去幾年中,緬甸已經走上民主化道路。少數民族武裝方面則強調,要建立真正的聯邦制民主國家。

就各方代表在大會上所提的分歧和共識,吳佐泰用一個比喻來評論,有些組織提出的意見就像在市場的最高報價,但能成交的價格不會是最高報價,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三大挑戰

自緬甸1948年1月獨立以來,中央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武裝之間衝突不斷,歷屆政府試圖用武力或和談的方式解決民族問題,都沒能全面結束內戰。

2014年8月17日,在緬甸仰光,參與和談的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組織相關人員出席談判會。

自2013年11月起,緬甸政府和少數民族武裝舉行九輪和談,最終於2015年10月15日與8支少數民族武裝簽署全國停火協議。

新政府上台後,把民族和解問題當做首要任務。但在現有21支少數民族武裝中,仍有13支武裝游離於全國停火協議之外。

因此,和平進程的挑戰首先在於尚未達到各方完全參與。在規模空前、堪稱最廣泛全面的“21世紀彬龍會議”中,因在某些問題上未能取得一致,尚有3支武裝未能獲得與會邀請信。另外,在會議舉辦期間,實力較強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佤聯軍代表因會務安排問題退出大會,令這次大會留下些許遺憾。

大會中央組委會成員、已簽署全國停火協議的欽民族陣線副主席薩萊廉蒙薩康說,大會浮現出的一個明顯挑戰就是,還有沒簽署全國停火協定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一定要讓這些組織加入進來,沒有他們參與,這個地區就不能獲得堅固的和平。

昂山素季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過,新政府成立以來,與已經簽署全國停火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尚未簽字的少數民族武裝均舉行了會談,主要增加了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她說,為實現和平嘗試過各種方法,要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現在朝着成功努力,如果沒有全體的參與,就不會有和平。和平不是在會議廳內產生的,需要人民齊心協力提供支援。

其次,聯邦結構模式是個重大挑戰。大會中央組委會成員吳欽佐烏說,必然會討論建設什麼樣的聯邦制民主國家問題。有些組織認為,應以地區為基礎劃分省邦,有些則認為應以民族為基礎劃分,現有憲法對省(緬族為主地區)和邦(少數民族地區)有稱呼區分,而有些組織希望統一稱謂,有些組織要求分享權力,還有些組織提出要重新起草一部憲法。

2015年10月15日,緬甸內比都,緬甸政府與八個民族武裝舉行簽署全國停火協議儀式。協議的正式簽署,標誌着緬甸和平進程取得歷史性實質進展。

第三個挑戰是宗教、民族問題。吳欽佐烏說,在政治改革過渡時期,處理涉及民族、宗教的問題風險很大,一旦造成無法控制的局面,會引發重大社會問題。

緬甸西部的若開邦2012年曾發生嚴重族群衝突,導致上百人喪生,緬甸政府為此對若開邦實施緊急狀態近4年,直到今年3月才解除。緬甸新政府上月宣佈將成立若開邦事務顧問委員會,由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擔任該委員會主席,幫助解決若開邦問題。但在若開邦議會贏得多數席位的若開民族黨表示反對。

薩萊廉蒙薩康說,這些挑戰是需要優先審查、長期面對的,而軍隊組建、少數民族武裝未來模式等,倒不是優先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應先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慢慢建立互信、循序漸進,最後再解決最棘手、敏感的問題。

大會中央組委會成員、撣民族民主聯盟黨員賽覺紐說,沒有實現和平是憲法的問題。少數民族要以1947年簽署的“彬龍協議”為基礎,而軍方要堅持2008年憲法,這是最大的分歧,要雙方都讓步,往中間湊,相信就能解決。

大會中央組委會成員、3日的大會主持團成員亞碧中將在總結發言中也建議,各方在表達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傾聽其他方面的利益,大家共同通過對話協商來解決。

出席大會的克欽邦民主黨主席杜加在大會閉幕後告訴記者,為了取得長久的和平,必須吸取過去的教訓,面向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莊北寧,新華社仰光分社首席記者,曾在國際部專特稿中心擔任主任編輯。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