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研究與國際合作 ——第五屆印度洋-南海海洋生態環境遙感與臺風科學國際研討會于廣州舉行

text

圖為《臺風災害評估與應急管理》新書發布

【亞太日報訊】8月24日-26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合作與國際合作——第5屆印度洋-南海海洋生態環境遙感與臺風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廣州舉行。美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8個國家11名國際學者;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等超過100名國內師生參會。政府部門、科技團體、企業代表齊聚廣州,圍繞一帶一路海洋合作、災害應急管理與環境經濟變化、臺風的環境生態效應與海洋生態遙感等專題進行討論。

會議由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主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黨委書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隋廣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張偲研究員、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曾純青、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平等出席會議并致辭。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國家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地區和諧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海上絲綢之路橫跨南海與印度洋,是臺風活動密集的海域。自然災害是全球科技界、政界的重點關注問題。從2006年發起組織第一屆印度洋南海海洋生態環境遙感國際研討會以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已聯合成功舉辦了四屆印度洋-南海國際研討會和四屆海峽兩岸臺風科學與危機管理研討會。結合“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為更好地發揮海上絲綢之路在周邊沿線國家的影響,推動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第五屆印度洋-南海海洋遙感與臺風科學國際研討會吸引了海絲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為中國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為國內外學術和業界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十八大以來,廣東省致力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和國際科技合作,建設了一批重大研發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爭當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等高校、地方新型智庫緊密協作,打破機制體制壁壘,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屏障,并在前期深度協同創新基礎上,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創新中心,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臺風科學和臺風災害評估、應急管理等方面為廣東“藍色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咨政建言、培育人才。這種協同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精髓,已經成為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現實示范案例,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典型亮點。第五屆印度洋-南海海洋遙感與臺風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召開顯示出了社科、自科跨界合作的巨大潛力和潛在成果,豐富了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