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宣傳漸趨“審美疲勞” 中國該怎么辦?(上)

新浪智庫

text

【亞太日報訊】今年是全面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起步之年,中國政府力量投入之巨大、推動之積極顯而易見,“一帶一路”已然成為理解當今中國發展脈動的一個關鍵語匯。“一帶一路”要想實現順利“落地”,必須想方設法讓社會力量、民間力量澎湃起來,而這首先有賴于做好“一帶一路”的政策傳播工作。

“一帶一路”是一項由內而外、內外聯動的合作倡議,它首先著眼于解決中國自身發展的難題,為實現中國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建立更開放經濟體制這一目標尋求動能,進而整合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發展潛力,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實現互利共贏。然而,從當前政策傳播的狀況看,已出現值得重視的幾大問題。

首先,嚴重缺乏有效的對內政策傳播。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外宣,即向國外受眾宣傳中國的政策,卻忽視了全面、準確、及時地針對國內民眾做好政策宣介。目前,國內民眾對于“一帶一路”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是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和自己沒有什么關系,特別是民營企業不了解自己應如何作為;二是認為“一帶一路”就是“到處撒錢”,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中國政府對解決國內問題的資源投入;三是認為“一帶一路”就是為了對抗美國這一霸權力量,最終讓中國成為世界的“帶頭大哥”。雖然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在國務院授權之下已就“一帶一路”聯合發布了白皮書,但很難想象普通民眾會認真閱讀和琢磨這類文件。

第二,傳播內容略顯空泛,國外對此已有些“審美疲勞”。

有國外智庫向筆者抱怨,自從“一帶一路”被正式提出后,它們一批又一批地不斷接待來自中國的代表團,每個代表團幾乎都要全面闡述“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聽上去差別不大,重點也不突出,充斥著“互利”、“合作”、“共贏”、“共同體”這種大而化之的表述。好不容易雙方就某些合作達成一定意向,也基本會陷入“再無下文”的結局,能夠真正落實的寥寥可數。更要命的是,“一帶一路”的對外政策傳播還會出現“政出多門”的現象,國外機構搞不清楚為了獲取最權威的信息,到底該找中國政府的哪家機構。去年,中國一家官方媒體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示意地圖,據說新加坡因為未能在該地圖上找到本國的位置而一度頗感焦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底有多少個,到底是哪些國家,至今鮮有官方認定的明晰答案。

第三,在政策傳播中,時常表現出一種“以中國為中心、向他國施加恩惠”的心態。

巴基斯坦一名學者說,與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相比,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最大優勢在于,中國也是“苦出身”,它知道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有尊嚴地走出貧困、走出窮苦。然而,有些中國的商業界人士和官員,在巴基斯坦這類“一帶一路”沿線的欠發達國家卻表現出一副趾高氣揚的姿態,只講中國取得的成就如何之大,不講中國面臨的難題如何之多;只講中國實現快速發展的“奇跡”,不講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失誤和教訓。有些國家的人士私下坦言,他們擔心中國變得越來越像美國,錯誤地認為只要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就會有相應成果,偏信錢和實力可以解決一切難題。

上述“一帶一路”政策傳播出現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一個更大的麻煩,即無法有效帶動中國國內和相關國家內部的社會力量、民間力量。“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民意基礎如果不夠堅實,而僅僅是依靠政府力量,一定行之不遠。很多重大經濟項目將缺乏社會民意層面的“軟保護”,甚至出現損失巨大的“爛尾工程”。與以往的國際經濟合作相比,“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更加豐富,它不是僅僅著眼于簽訂更多的商業合同,它想要實現的除了道路、貿易、貨幣的“互聯互通”之外,還強調政策溝通和人心相通。

(作者趙明昊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