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奈雪的茶频传上市,同质化竞争下依赖资本助力

财联社

text

今年以来,喜茶和奈雪的茶频繁传出上市消息,9月8日,两家企业再度因上市传闻引发关注。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喜茶和奈雪的茶正筹备在香港上市,上月已先后与多家投行接洽,遴选承销团安排明年香港上市事宜,预计各募资达4亿-5亿美元(约27.3-34.2亿元人民币)。

“关于上市传闻,公司目前并没有相关计划,现阶段公司的重心都在产品研发、供应链加码以及推动数字化进程等方面。”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在回复财联社记者采访时强调。而喜茶方面亦直言,“暂无更多信息。”

其实,两家公司年内已多次传出上市消息,上市地点从美股到港股。对此,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认为,喜茶和奈雪的茶已经完成多轮融资,从初创到上市发展路径比较符合市场规律,上市可以缓解快速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但二者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较低的问题,创新成果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如何保持业绩增长,持续占有市场才是较大的挑战。”

资本加持下快速扩张

喜茶与奈雪的茶同样定位于新式茶饮品牌,且同样发源于深圳。喜茶前身为皇茶ROYALTEA,创立于2012年;奈雪的茶创立于2015年,与前者不同的是,其所属的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道公司”)旗下还运营着另一家茶饮品牌——台盖。

虽然创立多年,但喜茶与奈雪的茶均是近两年才开始快速向各地市场铺开,且均与资本的助力相关。喜茶在2017年设立第一家上海分店前,已完成IDG和今日投资领投的亿元A轮融资。随后,喜茶基本保持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2018年-2019年,腾讯、红杉资本等投资其B轮融资和战略融资。2020年3月,该公司完成高瓴资本等投资的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6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目前估值最高的新式茶饮品牌。

奈雪的茶发展路径与喜茶如出一辙,2017年-2019年完成四轮融资,累计投资超6亿元。其最新一轮公开融资的发生时间是在2018年3月,当时其品牌估值已达60亿元。今年6月,有消息指出,奈雪的茶即将完成一轮近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为深创投,同时考虑到因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中概股风波,其上市目的地已由美股转向港股市场。

奈雪的茶多次否认IPO相关传闻,但市场仍不断传出其IPO进程。今年,原瑞幸咖啡首席技术官(CTO)何刚加盟该公司,对此,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称,或因其正酝酿上市,引入何刚,为加码数字化建设。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当前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低调筹划上市有利于企业专心做事。“喜茶和奈雪的茶赴港上市是一个好的节点,现在北上资金受到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没有太多好的标的,资本都集中在刚需类的食品饮料板块,整体环境较好。”

“对于一家茶饮企业来说,奈雪的茶都是主打线下市场,其成为网红也是在线下市场全面布局,若要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化才是关键的一步,毕竟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市场,拥有互联网企业标签,对其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更有益处。”朱丹蓬说。

谁能“笑”到最后?

其实,喜茶和奈雪的茶加速融资、频传上市,也与其高速扩张有关。2020年年初,喜茶对外表示,年内要开出800家门店,而此前店铺总量近500家;截至今年上半年,奈雪的茶共有367家门店。值得一提的是,两家茶饮品牌大部分店铺是在2018年后扩张。

王振东指出,喜茶和奈雪的茶大多数店铺地理位置较好,租金不低,还处于寻求盈亏平衡的状态,加速扩张主要得益于顺利融资。但两个品牌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壁垒又较低,后期市场竞争会直接吞噬其市场份额。

从产品端来看,喜茶和奈雪的茶在近期推出的新品均主打椰子,奈雪的茶曾对外表示,当季水果选择范围较小,撞品很正常。朱丹蓬则认为,原料供应商方面可能雷同,在知识产权上,可能由于没有正式的排他协议,市场上克隆跟风现象较多。最终考验品牌的,还是从整合营销、品牌调性到门店运营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除喜茶和奈雪的茶外,乐乐茶、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也迅速铺开市场,且其产品与喜茶、奈雪的茶差异性不大。在新品牌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行业更迭周期被缩短,关店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9年,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有18.8%,当年被吊销的奶茶企业接近3500多家,茶饮行业中经营异常的企业达2.18万家。

“喜茶和奈雪的茶两家头部茶饮品牌面临同样的市场压力。从此前火爆的奶茶品牌快乐柠檬来看,受众忠诚度并不高,品牌更新较快。有些品牌更新甚至是公司行为,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的茶饮品牌。”王振东认为,从消费者角度看,更乐于看到具有鲜明差异的喜茶和奈雪的茶,但由于餐饮品牌持续创新力的限制,不排除二者会变得越来越像。

随着疫情的受控,茶饮行业迅速复苏,喜茶与奈雪的茶相继推出零食、茶包、文创周边等零售产品,几乎同步布局新零售领域,寻求疫后复苏。在朱丹蓬看来,两家茶饮品牌在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似点,新生代可能更喜欢喜茶,但目前两家还是主要依靠融资扩张。“资本主要是助力门店数量扩张,以占领市场,但在产品研发、确立品牌差异性方面则很难有具体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