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2100年醫療業將佔香港GDP近三成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南華早報》28日刊登香港大學黃乾亨黃英豪政治經濟學教授王於漸的觀點文章,稱從影響醫療開支總額的四大因素,即人口規模、老齡人口比例、人均收入水準、醫療服務成本來看:香港的醫療開支將快速增長。

2011年,香港醫療開支占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是5.12%,其中49%用於公共醫療。據文作者估測,香港醫療業產值占GDP比例或在2041年升至10.3%,到2100年進一步升至17.6%。如果放開跨境醫療輸出服務,2041年和2100年的比例將分別達到13.3%和32.3%。

與之相比,2007年處於巔峰時期的金融業占香港GDP的比例是12.9%;1981年的製造業占比是31.8%。

文章指,得出以上結論首先是考慮人口規模變化和老齡化的影響。醫院管理局公佈的醫療成本數據顯示,長者治療費用遠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2009-2011年,15-64歲組別的每千人每年平均治療費用是310萬港元,但65-74歲組別的費用高達1140萬港元(是前者的3.68倍),75歲以上組別的費用更高達2530萬港元(是第一組別的8.15倍)。

這樣就可以根據政府統計處截至2041年和聯合國截至2100年的人口預測數據,得出“醫療成本加權人口數據。香港的老齡化趨勢表明,人口和“醫療成本加權人口的增長差距極大。

在實際支出方面,社會越富足,醫療開支就越高,具體取決於就業人口人均GDP增速(即生產力)和醫療需求的收入彈性(即醫療開支與收入增長的相關性)。為預測香港醫療業的發展,文作者提出如下假設:

首先,香港將維持過往4%的生產力水準。其次,醫療需求收入彈性的“基線與經合組織(不含美國)水準持平,約0.8%。第三,在跨境醫療服務輸出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收入彈性將升至1。

醫療服務成本是決定醫療開支的最後一個因素。1989-90年度至2010-11年度,香港醫療服務成本每年平均增長2.5%(GDP中醫療服務部分的價格平減因數,相對於總體GDP價格平減因數的比例)。

醫療成本上漲,會對需求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影響。一方面,只要醫療需求保持不變,成本上漲1%,開支就會上漲1%。但在另一方面,成本上漲會壓低需求量(具體取決於需求的價格彈性)。二者抵消之後,剩下的淨影響是如何?按經合組織(不含美國)的價格彈性預測(約為-0.4)來計算,醫療成本上漲1%,會導致醫療開支淨增長0.6%。再乘以2.5%的醫療成本年均增長率,即可得出醫療開支上漲1.5%的結論。

綜合考慮人口變化、收入增長和成本上漲因素的影響後,得出結論:到本世紀末,香港醫療業的重要性將達到以往製造業和如今金融業達到的高度。

目前,公共醫療開支約占香港醫療開支的一半。如果要維持當前的服務素質,今後醫療開支的快速增長勢必為公共財政帶來更大壓力。從政治角度出發,沒有哪個政府願意得罪年長選民。

為控制成本,有必要培訓更多醫療護理人員,允許海外註冊醫護人員在香港執業。這就意味著政策和制度都要做出改變。當局能夠做出這些改變,以確保作為香港未來經濟支柱的醫療產業繁榮發展嗎?